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生态华能造福黄土高原

本报记者 卢彬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1月02日   第 10 版)

  何青胜/摄

  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占地62万平方米,横跨六个省区,位于我国中部偏北的黄土高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地理因素也使其成为我国内地重要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聚集地。然而,其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工业开发利用是一个巨大挑战。华能集团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发电央企,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塞上江南,用汗水换清洁

  “电厂从当初的发电不稳定、安全没保障,到今天的长周期稳定运行;从当初连正常生产都不能保证,到现在的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优秀节能环保型企业。”华能宁夏大坝电厂厂长黄涛这样概括了电厂的进步与发展。

  距离银川市67公里的华能宁夏大坝电厂始建于1988年4月,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台300MW火电机组诞生地,同时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厂,目前拥有四台330MW机组,总装机量达到1320MW。1990年投产以来,已累计为宁夏地区生产电力1496亿千瓦时,可称得上身经百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老电厂”。

  虽然大坝电厂地处西部地区,但华能集团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没有变。据介绍,自2007年11月24日大坝电厂归属华能集团至今,大坝电厂已投资约8亿元进行清洁排放改造。脱硝改造及脱硫增容改造的完工,让老电厂焕发生机。此外,大坝电厂还超前地应用了电除尘技术,大幅降低了废气中烟尘含量,并在宁夏自治区中率先拿到政策给予的烟尘排放低于30mg/Nm3的0.2分钱电价补贴。目前,该厂排放的氮氧化物145mg/Nm3,二氧化硫92mg/Nm3,烟尘12mg/Nm3,均优于当地排放标准。

  黄涛介绍说,由于电厂建成较早,设计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清洁改造的可能性。狭小的剩余空间为清洁排放设备的改造工作增添了很多阻碍,大坝员工不畏困难与辛苦,在恶劣的施工条件下按要求完成了脱硫脱硝等清洁设备的安装改造工作,并为未来的进一步改造升级预留了空间。

  除了清洁排放改造,大坝电厂也在不断探索其他发展道路。据大坝电厂党委书记肖俊民介绍,大坝电厂现有四台机组中有两台被改造为供热机组,计划向青铜峡地区进行集中供热,供热能力590万平方米,届时可取代青铜峡市区所有小锅炉,实现减排与节能的双赢。同时,大坝电厂四期两台660MW机组已批准施工,将为宁东-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提供电力。据悉,该四期项目度电煤耗已低至287g,且得益于原有四台机组由水除灰改为干除灰后节约的水资源,四期项目不额外增加用水量,在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地区有着重要意义。对此,肖俊民表示:“大坝电厂要兑现国有大型企业对社会的承诺,建设一座电站,保护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离开青铜峡,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光伏产业园,这里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黑色滴灌水管滋养着沙漠中的植物,广袤的黄沙中安装着华能宁夏中卫光伏电站的太阳能电池板。鳞次栉比的深蓝色方阵,为荒凉的沙漠打上了科技的脚注。

  中卫光伏电站是华能集团在宁夏地区光伏发电领域进行探索的重要据点。“我们这60MW的光伏,都是在三个月内建设完毕的。这都得益于我们员工的顽强拼搏。”中卫光伏公司副总经理陆志民说,“省里规定,2013年内建成并网的光伏,可以享受一块钱电价的政策。全体领导与员工不畏严寒,不畏辛苦,全力推进施工,力争年内并网。”该电站一期、二期20MW工程9月13日开工建设,同年12月26日并网发电;三期40MW工程于2013年10月22日开工建设,同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

  目前中卫光伏电站员工只有12名。面对广阔的沙漠,中卫光伏公司用智慧和汗水克服了诸多困难。单单把光伏电池板固定在沙漠上就十分不易,工人们驾驶车辆对沙漠进行场平,浇水后进行钻孔,再用水泥浇筑来固定支架,最后将每个光伏电池板再焊接到八个支架上。数量众多的电池板,员工无法持续大量地进行巡检维护,中卫公司融合了互联网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打造 “互联网+光伏”新型智能光伏电站产业模式。将ICT技术和光伏电站技术相结合,将电站的能量流和信息流同时传输,并通过多维度分析运行数据,主动发现落后单元和故障风险,以便运检人员及时消除缺陷,主动运维电站和精细化管理,实现运维的简化和发电量的提升。

  智慧不仅体现在高端设备上,看似平常的小事里也大有文章。据介绍,每排光伏电池板下方都种植了以小灌木和饲草为主的绿色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散热损失,提高发电量;电站外围则由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稳固并减少了沙丘,既解决了荒漠化治理的难题,又向自然索取了我们需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据悉,中卫光伏公司在站区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与绿化工作上,已总计投入约1400万元。

  关中腹地,靠拼搏争光辉

  行驶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的公路上,远远地可以看到一排风机。“这些都是华能的。”随行的华能员工笑言,“来往的人们都能看见华能的风机,这是最好的宣传。”

  华能陕西靖边公司2010年8月成立,2012年正式投产至今已拥有230MW的总装机容量,已累计完成风电发电量11.47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4307万千瓦时,累计经营收入6.01亿元,实现利润1.66亿元。华能集团为了实现在陕西地区新能源项目的长远发展,又成立了华能陕西公司新能源分公司,负责在陕风电、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誓要在“十三五”期间打造华能在陕“百万千瓦优质新能源基地”。

  然而,作为这一战略的“排头兵”,靖边公司的发展并不轻松。陕北靖边、定边一带拥有良好的风、光资源,吸引了众多能源企业进行开发,竞争激烈。靖边公司没能抢占风力资源最为优秀的区块进行建设,在同区域7家企业中同比平均风速排名末位。

  面对并不理想的资源条件,公司努力拼搏,用成绩证明了自己:同区域七家企业中,2014年风机利用小时数排名第一。究其奥秘,公司总经理刘广利回答道:“就是要严格进行管理,在无风的时候全力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确保不会因为设备故障,不会因为我们自身没有努力,损失宝贵的风能资源,有风的时候保证全力发电。资源就是效益。”

  不仅如此,公司还利用靖边地区夜间风大、白天风小这一特点,于2014年建成投产了陕西第一个风光互补光伏30MW工程。该工程利用风电现有的送出系统,接入相当于风电三分之一容量的光伏,在节省投资和占地的前提下发挥了风光互补优势,使输出的电能更加稳定。

  “去年下半年,我们用100天的时间完成30MW光伏项目的建设。今年 9月30日30MW风光互补二期项目开工,确保年内全面投产。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把华能在陕西新能源项目事业发展好,建设好,经营好。”刘广利说。

  从靖边出发一路向南,来到了因《平凡的世界》而出名的铜川市。而坐落于此的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却处处彰显出不凡。

  铜川电厂距离西安市70千米,拥有两台600MW亚临界空冷机组,是西北地区第一家实现超低排放的火力发电厂。该厂曾累计投资5.8亿元进行脱硫增容、低氮燃烧器及烟气脱硝等环保改造工程。2014年,该厂响应陕西省政策,采用西安热工研究院的燃煤锅炉烟气污染物一体化协同脱除超低排放技术,对其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指标均远低于燃气机组排放限值。

  整套超低排放改造方案中,脱硫环节改造为双塔双循环,脱硝环节加入备用层催化剂与吹灰器,除尘环节增设湿式除尘器,并在烟囱入口更换耐腐蚀的烟气加热器,扩大烟气在空气中的扩散半径,消除了视觉污染。此项目被省环保厅列为环保改造试点项目,一系列先进的改造案例,为陕西省超低排放改造提供了参考样本。值得一提的是,铜川当地煤炭中硫分较大,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工程设计煤种富裕度大(硫分2.2%,灰分30%),充分考虑了当地情况。

  铜川电厂作为优于燃气机组的清洁生产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学习。但该厂并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步伐:为缓解汽车运煤对铜川市区的环境和交通压力,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建立热力服务大厅,计划利用电厂余汽,向铜川市南市区实施集中供热,供热能力1400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建设再生水深度处理站及配套设施,全厂冷却系统改造完成后每天可使用中水约1000吨,大幅降低地表水用量;与铜川铝厂等大用户开展直供电合作,提升坡头工业园区内投资环境;与园区内建材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每年可综合利用灰渣230万吨,石膏57万吨……

  铜川电厂党委书记李智认为:“真正有竞争力的火电厂,永远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铜川电厂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煤、电、铝、热、建材联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做出了成绩。

 

生态华能造福黄土高原
资讯
“互联网+BIM”:基建行业流程再造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