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能源改革释放红利 技术创新促进发展

■本报资深记者 贾科华/整理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9月14日   第 03 版)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李冶

  中国石化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李寿生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王瑞祥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王显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杨昆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中国能源报》社社长李庆文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

  编者按

  9月7日至9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中国能源报》)、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能源报峰会暨展览会”开幕仪式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议以“能源改革释放红利,技术创新促进发展”为主题,旨在搭建能源发展更加广阔的沟通交流平台。本期《中国能源报》摘编了部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予以刊发。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李冶:

  我国已是能源强国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已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国,但是不是能源强国?如果把美国定位成能源强国,我国算不算强?

  判断一国能源产业是否“强”“大”,重要的不是看总量,关键是看该国能源技术、装备对其能源发展能否起到支撑作用。

  我们常说,“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今天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国能源技术、装备是可以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的。从这点来看,我认为我国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能源大国和强国之一,甚至是最强的国家。

  但我国能源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我用五个字形容:第一个字是“薄”,即家底薄。我国蕴藏最丰富的是煤炭,但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7%左右。第二个字是“大”,即消费总量大,每年消费40亿吨标煤。第三个字是“重”,即结构重。在40亿吨标煤中,清洁能源只占20%,化石能源占80%,其中超过70%是煤炭。第四个字是“高”,即排放高。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污染物排放高,因为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大,所以以粉尘、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为代表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二是碳排放高,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高,进而二氧化碳排放高,我国每年排放超过80亿吨。第五个字是“低”,即能效低。每年40亿吨标煤的消费量,占全世界的20%,但GDP只占全世界的10%。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国家能源发展。

  中国石化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李寿生:

  保障能源安全是行业共同责任

  能源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力,也是工业经济的血脉。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生产各个行业的共同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超过2亿吨,达到2.03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944.8亿立方米;2014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2.1亿吨,天然气的产量1234亿立方米。“十二五”新增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以上,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储量3.5亿立方米,产量超过1300亿立方米,2014年页岩气产量为12亿立方米,煤层气为36.8亿立方米。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自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14年底,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中国占到23%,其中,原油消费量5.18亿吨,天然气消费量1805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天然气保障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将进一步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投入,加快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立足于常规,发展非常规,实现原油、天然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要坚持节约优先,进一步提高我们国家的能源保障能力。“十三五”规划初步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储量10亿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即“十三五”结束时,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2000立方米,页岩气的产量达到250亿立方米。

  另外,要加强各大产业的合作,共同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希望建立一个正常机制,每年各大能源行业协会都有一次交流,因为我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合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

  发电设备产业链完整,这点很宝贵

  2014年,电力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占整个机械工业的十分之一左右,主营业务收入5.33万亿元,其中,电力装备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可以说,我国发电设备全世界最强、最大,而且产业链是完整的,这点很宝贵。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必须适应低速发展,从速度效益变成质量效益,电力装备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智能制造转变。智能制造是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主要目标不是为了搞智能制造,而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数据化控制。因为大量的质量数据,可以使产品不断改进。

  由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绿色低碳转变。目前,经过改造的煤电机组,其排放水平已低于燃气轮机。

  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要求电力装备必须加快“走出去”。为使我国品牌走向国际,国际产能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大家互利双赢。

  另外,在基础工程方面,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执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强化基础,这包括关键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技术发展体系。例如,火电机组锅炉中最重要的安全部件是安全阀,我国从来没有做过安全阀的全容量试验。目前,在工信部的支持下,由原中电投集团、现国电投集团正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基础工作,需要我们从这方面入手。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

  能源产业和装备产业唇齿相依

  发展好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中国能源产业强有力支撑;发展好中国的能源产业,也需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能源产业和装备产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装备制造业也感受到下行的压力。今年1-7月份装备制造业增长率为5.5%,发电设备也出现了分化趋势,下行压力也进一步加大。火电和水电分别下降29.5%和6.4%,风电提高17.3%。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装备制造业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是装备制造业刻不容缓的趋势,也是下一步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

  截至目前,我国特高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石化装备、核电、风电等一大批重大装备、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后,在国际布局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我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当前油气、煤电、新能源行业都在积极参与重大技术装备工程的建设,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源装备有其独特的特点,现在能源装备正在进行优化和升级,不断向大型化和高参数发展。同时在新的领域,也在开发新的重大能源装备。大型化和高参数化过程中,要不断挑战现有的技术。在重大能源装备创新过程中,如何加强行业间的协作,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王瑞祥:

  能源行业间协作需进一步深化

  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发电设备产量自2006年起已经连续9年产量超过1亿千瓦,其中,2014年达到1.33亿千瓦。

  我国能源装备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能源各行业间的长期协作。能源装备和行业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构筑了能源发展的保障。

  随着我国能源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推进,能源产业的变革、能源技术的创新、市场开发拓展和国际化水平提升,都需要进一步深化健全行业间的协商、协同和协作,建立完善稳固的产业链条和利益共同体,形成推动我国能源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第一,凝聚新共识。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各行业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我们要重新审视能源发展形势,凝聚思想共识,强化合作共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牢协作发展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继续坚持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共同破解技术难题,实现协作创新。

  第三,创品牌,加快“走出去”步伐。“一带一路”是我国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举措。能源和能源装备行业要参与其中,大力提升引资、引质、引技的水平,打造中国品牌,构建高端产业链,培育核心竞争力。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携手推进能源和能源装备“走出去”,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打开新局面。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王显政:

  公众对煤炭了解不够

  能源革命、能源产业合作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能源革命确实是需要的,但是不是“革煤炭的命”?

  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连续40个月处于下行状态,整个行业比较困难。煤炭作为夕阳产业,社会对其有诸多说法。为什么有“革煤炭的命”的说法?主要是因为社会公众对煤炭的基本认识和资源属性了解不够。

  从资源属性来讲,煤炭具有资源可靠性、价格低廉性和燃烧可洁净性。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90%,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煤为主体”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煤炭价格低廉,同等发电量,煤、油、气的发电成本是1:10:3;煤炭可实现洁净燃烧,特别是经过技术改造的燃煤电厂,可以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水平,现在已经有不少煤电厂达到了这种水平,而其技术改造成本仅仅2分/千瓦时左右。

  同时,目前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3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考虑能源安全问题。“没有皮鞋穿草鞋。”从这个角度来说,煤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方针,在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

  另外,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要下降,这是国情现实决定的。去年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66%,根据规划,2020要达到62%,2030要达到55%。到2050年煤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还要保持在50%以上。

  社会公众对煤炭的地位、作用以及当前煤炭的困难,应该给予充分理解。特别是对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矿工(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了延发职工工资的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杨昆:

  火电发电量下降,反映电力结构优化

  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3%,这是近年来比较低的一次。但在这种供需情况下,也有一些新特点。

  第一,电力弹性系数持续下降,这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一些变化,即向能源低消耗的方向转化,是一个正面信号。第二,用电增速呈现中速或者中低速的增长趋势。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8%,是1998年以来最低的速度,今年增速可能更低。第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火力发电量连续13个月负增长,预计今年火电设备运行小时数会跌破4500小时,这也反映出电力结构向好变化。

  在资源配置方面,因为资源禀赋和负荷中心的逆向分布,大规模“西电东送”是必然选择,到2014年底已经建成3条交流、6条直流特高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9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已陆续开建,预计2017年实现全面投运。

  在节能减排方面,从2005年到2014年,全国关停了小机组约1亿千瓦,2015年还计划关停423万千瓦。目前我国有超超临界机组69台,这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百万机组。在配电网的建设升级改造方面,能源局最近印发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这次改造比前两次规模更大。

  电力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是唇齿相依、互相依存的关系。电力工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市场载体,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电力工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电力和装备业之间的协作是行业共同使命。按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装备业和电力行业之间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我们愿意加强协作,共同推进能源与装备业的发展。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中国能源报》社社长李庆文:

  现在做事,最难的就是协作

  现在做事情,最难的就是协作。能源行业5个骨干协会领导坐在这里,共同讨论能源产业发展,很了不起。

  首先,喝彩,为能源行业组织起来喝彩。现实中我们能源行业是分割、隔离的,合作不顺畅。今天,我们这个论坛是一个新的合作形式,这是一个开端,所以喝彩。在解决新常态问题上,现在更需要这种合作。新常态下,最难解决的就是需求。当前经济下行,许多行业很困难,特别是一些行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下行压力,这种压力归根结底是需求放缓。刚才认真听了几位行业协会领导的发言,我认为,能源行业之间的合作才会产生新的需求。无论是电力、煤炭、可再生能源,还是装备、石油化工,其实大家都需要互相创造需求。有了这个需求,我们整个行业就会发展起来。这种需求有的是简单的、外延式的扩大需求,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创新驱动的扩大需求。

  第二,服务。我们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旗下有三张报纸,《中国能源报》、《中国汽车报》和《中国城市报》,为能源合作提供服务平台的是《中国能源报》。我们合作起来,协同起来,《中国能源报》是协同合作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综合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接下来,《中国能源报》将全力以赴、集中力量,继续为能源行业组织的合作提供优质报道和宣传。

  第三,我提点建议。既然我们有了开端,下一次可以有具体、实在的行业组织间的合作内容,比如说有一个名单,或者一个项目的建议书,或者一个发展趋势的提示,这样就有实际意义了。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

  新能源大发展为装备业创造了巨大机遇

  近些年中央强调能源革命,把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作为我们未来适应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风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发电量排在火电、水电之后,成为第三大电源,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光伏太阳能发电同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在西部地区,在过去没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上,大片的光伏电站建设起来了。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看不到像中国这么大规模的风电、光伏的发展,在新的世界能源发展当中,中国正处在领导者的地位。

  装备工业给风电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国产化装备,其中很多装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发电同样如此。当前我国光伏产能全球最大,但很遗憾,大量的光伏生产核心装备来自国外,国内装备工业没有占到多少市场份额。现在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我认为将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另外,储能产业是未来能源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系。当前我国储能装备也需大量进口,这也给装备工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在生物质能的利用方面,生物质的收集是很大的问题。如国装备制造业能将此环节尽快解决好,不仅能大大提高生物质的利用效率,也将为装备工业创造很大市场。

  

能源改革释放红利 技术创新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