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强练内功共营出海环境(能源装备“走出去”的路径与策略系列报道(一))

——专访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温枢刚

■本报记者 胡清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9月07日   第 19 版)

  温枢刚

  编者按

  装备制造业今年迎来两大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6月,围绕《中国制造2025》与能源装备的转型升级,我们已推出4期系列报道;从本期开始,针对能源装备“走出去”的路径与策略,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访谈。

  为什么“走出去”?《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

  怎么“走出去”?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面临的问题、思索的路径、解决的策略大相径庭。

  扩大国产火电、水电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推动核电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带动风电、光伏发电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本轮“走出去”的重点。作为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的东方电气,面对“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所思所想所为所盼是什么?就此,我们采访了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温枢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产品质量建设

  中国能源报:我们了解到,东方电气集团早在1985年4月取得外贸经营权,开始“走出去”。截至目前,出口业务遍布6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设备的已投运和在建海外电站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这个数已经超过了英国全国总装机,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温枢刚:首先,产品的技术提升和升级是“走出去”最重要的因素。相比二三十年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走出去”了,就是因为自身技术和能力提高了。因此,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功练好,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

  其次,人才也是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不管是从国际化经营还是技术创新的角度,人才都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这些年为什么能发展起来,是因为我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项目上能够打拼的队伍,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在技术方面,我们加大了高端人才的引进,2007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包括国家级的“千人计划”专家,这为“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提升海外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巴基斯坦某水电站,东方电气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商业模式尝试,当时项目共吸引全球208家公司参与竞标,竞争异常激烈,东方电气引进了“伙伴”参加投标,并在履约过程中形成了东方电气一家对外、“联营体”对内的合作模式而顺利中标。这种合作模式,依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规则,巧妙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后,在巴基斯坦、沙特等多个项目也有成功实践。

  中国能源报:您刚刚也有讲到产品的技术提升和升级是“走出去”最重要的因素,企业一定要把内功练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练好内功就必须保证技术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国产装备“走出去”的垫脚石。在您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我国电力装备“走出去”在知识产权方面面临哪些风险?

  温枢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国际同业竞争企业设置各种商业壁垒,阻止中国企业进入目标国市场,其中知识产权是其经常使用的武器之一。

  具体面临的风险有三类,一是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并不一致,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差异;二是知识产权壁垒风险,一些国家常常会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或凭借其知识产权优势地位设定障碍;三是知识产权滥诉风险,为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其市场,无端发起知识产权诉讼。

  中国能源报:怎么去解决遇到的这些问题?

  温枢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要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储备与研发能力;对自有技术,根据其性质通过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保护措施进行区分保护;建立对引进技术的评估机制,避免其与自有技术间出现知识产权争议。一旦知识产权争端进入法律程序,企业须立刻组织资源形成专案团队,建立有效的沟通工作机制,积极、有策略地应对处理争端。

  中国能源报:以东方电气为例,会从哪些方面提升自主创新的力度?

  温枢刚:东方电气主要是从两方面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升主导产品技术水平。比如火电方面,不断提升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和二次再热机组的性能,推进老机组提质增效和近零排放改造工作,研发先进的改造技术和系统优化技术,带动整个行业“超净排放”技术的发展。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关注世界能源技术发展新趋势,加快新能源技术和传统能源新技术研究,比如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研发。同时,紧跟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开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

  中国能源报:我们知道,除了自主技术、知识产权,重大装备的质量问题同样事关重大,“中国制造”是“中国信誉”的载体。作为制造企业,应该怎么做好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品质? 

  温枢刚:要牢固树立建立国际一流质量品牌的目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建设,优化质量管理资源配置。以重点产品(项目)为依托进行质量风险管理,加强采购、外包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和制度执行,坚决控制住产品出厂质量、降低外部损失、提升现场服务质量。加强设计、工艺等技术质量控制,从源头控制质量风险。同时,积极推广质量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方法,落实到企业各层级的实际应用,加强质量改进活动的成果固化和有效性评估,有效防止质量问题重复发生。

  规避无序恶性竞争

  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

  中国能源报:政策明确,“走出去”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下,制造企业应该如何提高境外经营能力和水平?

  温枢刚:东方电气已经具备了全产业链覆盖的能力,从装备制造、项目承包到最后的管理运营都可以完成。我们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即公司从为用户前期咨询、设计、制造、建设,将项目建设完成后,后期还继续提供服务、提供维修、提供备品备件,企业实现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

  而在具体的项目经营模式上,过去东方电气主要以设备出口和工程承包为主,但目前东方电气也已经开始尝试在海外投资,做BOT(建设-经营-转让)项目,但我们投资主要是针对重点市场、重点项目,起到带动中国装备“走出去”的目的。

  中国能源报:国产装备出现出海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企业在境外市场的竞争。在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方面,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

  温枢刚: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坚决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而对于企业来说,持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服务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中国能源报:在“走出去”的方式上,有“借船”出海、“拼船”出海、“造船”出海,海外项目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产装备“走出去”,您对电力装备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建议? 

  温枢刚: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的成立,希望国家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通过金融支持、国际产能对接,推动以高效清洁火电、大水电、核电等高端装备为主的发电设备走向海外,将中国在电力装备产业的技术、质量优势和建设经验与“一带一路”国家分享。

  加大对具有核心技术装备的行业龙头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建立起首台套出口优惠政策、协助企业引进国际化经营人才等。为“一带一路”战略设立的各类国家基金,应重点向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项目倾斜。国家各类相关政府机构(含驻国外机构)应整合各种资源,加快建立以政府为指导的国别项目数据库、境外投资绩效评价、国别(地区)投资指南与风险预警等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规避“走出去”风险。

  中国能源报:在抱团出海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东方电气的行动,今年4月,东方电气与中国电建、中国华能签订了联合战略合作协议,这种抱团出海将会产生哪些合力?

  温枢刚:东方电气与中国电建、华能集团三方各具优势,东方电气具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电站EPC总承包能力;中国电建是提供水利电力工程及基础设施投融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建设集团;华能集团具有丰富的电站运营能力。

  三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究“走出去”合作模式及具体实施措施,协商制定境外项目开发策略,积极探讨共同投资的可行性,并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合作打造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强练内功共营出海环境(能源装备“走出去”的路径与策略系列报道(一))
资讯
首台120千瓦中低温热源热泵蒸汽机组研制成功(关注)
国产首套CPR1000波动管煨制成功(图片新闻)
首个空间核推进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