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亲尝百草的神农氏永远不会想到,靠世代经验积累的传统农业,如今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急切地需向现代农业转变,并由此催生出许多新兴产业。其中,农业和光伏的结合成为了一块热土。但是,如何做到两者兼顾,促进技术和资本在现代农业集聚积累,促使光伏实现技术进步和大幅收益,成为亟待突破的问题。
坐落于农业大省山东半岛西南部的青岛即墨市,在政府、企业等多方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以PPP模式打造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的即墨发展模式。在8月18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光伏农业发展论坛上,即墨市市长郑德雁介绍,该模式由政府、资本、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构建核心支持体系,围绕光伏农业把某一区域建设成为一二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典范,进而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政府创新服务模式
以工业化方式发展农业
国务院7月22日召开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形式适度经营。”
记者了解到,即墨发展模式正契合了工业化方式发展农业的理念,可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分散、单一的传统模式。
据即墨市市长郑德雁介绍,即墨市将现代农业摆在突出位置,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国家农业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引导骨干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开辟了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即墨市已培育发展起光伏农业3000余亩,年发电量达到3600万千瓦时,未来3年将推广发展到3万亩,成为即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即墨光伏农业发展之路,可从三个概念中找到答案。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由即墨市骨干企业昌盛日电创新推出,实现了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1+1﹥2的效果。鉴此,即墨市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鼓励昌盛日电将光伏农业科技大棚这一综合利用模式做深做透,积极帮助其争取到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等财政扶持资金9亿多元。”郑德雁补充说,“其次是太阳能小镇,即以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为工业集聚模式,以研发、观光、旅游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手段,开辟出一条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小城镇与新社区同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带动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建成‘低碳生活+和谐生产’的城镇化样板。第三是光伏农业综合体,这是光伏农业发展的高级模式。”
为了打造光伏农业综合体,即墨市组建了PPP模式投资公司,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融资等方面的先导优势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性,实现了利用社会资源与减轻财政负担的双赢;其还成立了光伏农业产业基金,由即墨市政府、青岛市科技局和昌盛日电共同发起成立1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通过专业GP公司管理,吸纳社会资本放大基金,重点扶持园区内农业科技项目孵化、规划范围内现代农业发展,有效破解光伏农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瓶颈;打造了国内首个农业创客空间,重点建设农业孵化器综合服务、智力人才支撑、科技投融资服务等12大平台,为创客及创客团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成立青岛农业创业大学,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训资源;实施园区资源整合,整合光伏农业种植品种,整合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本地特色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走园区化、平台化道路
作为即墨市光伏农业骨干企业,昌盛日电在推动即墨模式发展光伏农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昌盛集团董事长李坚之告诉记者,尽管光伏农业有着节约土地资源、产生综合效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等多重优势,但光伏农业想要真正成为成熟、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光伏农业主要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光伏重点在建设,农业重点在运营。光伏发电性质决定了光伏电站建成后维护工作相对简单;而现代农业不仅初始投入大,后期园区经营管理和搭建农业产业链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多光伏企业转型做光伏农业,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前后并重、统筹兼顾’,特别是少数企业拿到指标后重光伏,轻农业,对整个行业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李坚之补充道,“其次是目前我国光伏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企业少,龙头企业更少,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种植标准,导致棚型设计不成体系,在种植品种的选择和培育上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及品牌效应不足等,阻碍了光伏农业做深、做透、做精,十分不利于光伏农业在全国的复制和推广。”
针对于此,昌盛日电从产业环境和项目特点出发,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走园区化、平台化道路。
“园区化是光伏农业经营的前提和硬件基础,有了规模,农业才能发展起来,我认为下一步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一定会是规模化。同时,平台化提升光伏农业园区的软实力,围绕光伏农业产业链及创业孵化工作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等,整合项目所在地农业专家、技术人才和专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将整个园区打造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经营的平台,开辟农业园区经营的新维度,最终形成‘光伏农业综合体’。”李坚之说。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加快光伏农业产融结合步伐,昌盛日电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青岛市政府的指导下,与青岛城投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光伏农业产业基金”,总额100亿元,其中一期投入30亿元,专门用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建设和运营光伏农业项目。
复制推广价值可期
“光伏农业综合体,利用高标准、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设施,上游运用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科学种植和管理,下游搭建虚实融合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极大促进了技术和资本在现代农业领域的集聚积累,为县域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郑德雁说。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王克对记者说,“光伏农业有非常强的社会效益,能够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当地的就业和创业,农民变成创客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此外,即墨模式发展光伏农业,企业与政府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不但解决了园区建设运营面临的资金难题,还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有效增强了综合体的发展能力和孵化功能。
一位长期从事光伏农业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墨模式有其个体特征和优势,这一政企合作模式值得复制推广,只是考虑到目前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需考虑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复制推广也需要较长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