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智能控制系统助力制造转型升级

——专访和利时集团副总经理史洪源

■本报记者 胡清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8月17日   第 23 版)

  信息技术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这使制造业经营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面临深刻变革,对制造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名单,46家企业入围,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类别。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是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也是智能控制系统领域的试点示范企业。

  和利时集团副总经理史洪源告诉记者,“和利时无论是做流程自动化、轨道交通自动化,还是离散自动化,我们的宗旨是用自动化改进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这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合拍。”

  为智能制造提供平台工具

  中国能源报:现在对于制造业来说,谈的最多的就是转型升级,在您看来,智能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哪些推动作用?

  史洪源:说到制造业要转型、要升级,我们也在思考转什么?升什么?“转型”主要是转变商业模式和进行过程优化,根本上是为了提高效率;“升级”主要是指升级产品品质。

  在提高效率方面,比如说流程工业,最主要的就是节能减排降耗,实际上我国现在单位GDP的能耗还是偏高的,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离散制造业领域,主要的还是品质的升级,同时还有商业模式的转型,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从过去的短缺经济向品质经济升级了。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智能控制系统平台,无论是品质的提升、还是运营效率的改善以及生产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保障,企业的转型升级都是很难实施的。和利时所做的就是为企业客户与合作伙伴提供智能控制系统平台和方案服务。

  中国能源报:基于此,在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方面要下哪些功夫?

  史洪源:在研发方面,要更多的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在向工业界快速地渗透,未来的控制系统,表现形式和范畴可能会比现在更宽,比如现在说过程控制,未来可能更多是过程管理以及智能决策。

  中国能源报:从能源领域的视角来看,以电厂的智能化改造为例,从传统电厂向数字电厂转变,应该如何实施?

  史洪源:“数字电厂”是和利时智能控制领域的主攻方向之一,过去的电厂自动化方案只做到基础控制层面,比如锅炉、汽机、辅机等机组控制,而现在的数字电厂解决方案,则要将装置层设备的管理、运行优化乃至全厂一体化管控都纳入到我们的方案之中。在设备层,和利时推出基于现场总线的DCS系统,为全厂数字化和信息化打下基础,也为设备管理提供了条件;在设备运行优化方面,和利时提供了锅炉、汽轮机等发电厂关键设备的控制方案;在全厂管理方面,和利时提供了生产运营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并可以基于工业云平台来提供增值服务。

  智能改造要一步一步来

  中国能源报:智能控制系统是大型项目的神经中枢,要做到控制系统与大型设备的有效联动,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史洪源:大型工程项目的设备都具有重资产的典型特征,从设备的运行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设备管理,另一个是运行优化。前者的目标是为了避免工厂发生非计划停机;后者的目标是让设备和工厂在最优状态下运行,从而实现节能减排降耗。这是大型设备和智能系统有机融合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当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是方案设计的底线。

  中国能源报:要实现这种“人-机-物”的高度互联,对于装备本身来说,要进行哪些升级?

  史洪源: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装备本身是要增加一些信息,比如说增加一些传感器,来更全面地感知设备的运行状态,才能为设备管理和运行优化提供信息基础。有了这些信息基础,还要有智能决策系统,智能不是体现在机器本体上,而是靠软件来实现的。

  智能控制系统不仅是最终用户(如电厂)使用,对于装备制造厂(如汽轮机厂)和智能控制系统提供商(比如和利时)自身而言也同时发挥作用。一套智能控制系统安装到最终用户后,在其生命周期内,上述三方都会在该系统上发掘它的价值,所以,智能控制系统向云计算平台发展,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智能控制系统是一个神经中枢,使最终用户、装备制造厂、系统提供商自身以及其它合作方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需求,并完全有可能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平台将多方需求都予以实现,甚至因此建立起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

  中国能源报:装备制造厂该如何实现装备产品的智能制造?

  史洪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其产品本身的智能化;二是产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后者在原有生产流程自动化方案基础之上还要增加智能化的过程管理软件,比如说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物流、客户定制化需求管理等。实际上,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体现的是一个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最终的产品品质、运营效率,并为生产安全及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中国能源报:智能升级是制造业发展的大方向,但是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实施智能化改造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重重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史洪源: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因资金规模、投资回收期、产品生命周期等不同因素的考量,制造企业智能化的改造与实践不可一刀切、赶时髦,一定要紧紧围绕品质、效率、安全这三个核心目的,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般阶段是,先实现自动化,再引入信息化,最后谈智能化。现实情况是,有的企业连基础自动化这个阶段都还需要补课;有的即使自动化做全了,还有很多的数据没有网络化和透明化,各种数据还是一个个的孤岛。在这种条件下,又如何智能化呢?所以,制造企业智能化目标是要一步一步来实现。只有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造业企业才能在重重困难和诸多限制条件下,循序渐进地实现转型升级。

资讯
装备智能化助力采煤安全高效
智能控制系统助力制造转型升级
电网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