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7月27日 星期一

核工业军民融合释放潜力

首次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在京举行

本报记者 朱学蕊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7月27日   第 17 版)

  军民融合展上的华龙一号模型
  朱学蕊/摄

  我国国防科工领域的首次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7月18-25日在北京举行,中核集团此次通过先进核动力研发成果、核燃料循环成果、核安全成果、核技术应用成果、反应堆家谱等专题,以实物、模型、视频、展板、互动平台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了包括华龙一号等在内的60多项军民融合成果。

  中核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明7月18日在成果展期间的媒体通气会上表示,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核工业实现富国强军的使命,是顺应时代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核工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中核集团为军民两用核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获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还有5项成果获产业先锋提名奖。

  作为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核工业的技术和产业的多个环节都具有军民两用特点。核电的反应堆技术与核动力技术反应堆堆芯、燃料组件、安全防护等多个环节,都采用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工艺。铀资源和核燃料,从铀矿勘查采冶、纯化转化、浓缩到核燃料元件生产,都是军民两用的基础环节。此外,核科研开发、核安全安保、核事故应急、核人才培训等可以军民公用。装备制造、仪器仪表、仪控系统、材料、化工等配套领域也军民通用。

  潘建明介绍,从1955年创建后的第一个30年,核工业以军为主,建立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核科技专业队伍,使我国成为拥有战略核力量的国家,确立了核大国地位;第二个30年,核工业逐步实现军民结合,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服务,相关的基础科研、核燃料循环、装备制造等产业得到了保存和发展。而且,核工业实现了核电的起步和发展,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核电站,同期通过全套设备引进建造了大亚湾核电站。同时核技术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

  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核工业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包括核电在内的军民融合成果将逐步释放潜力。

  数据显示,经过三十年发展,我国核电产业已初具规模,在运机组26台,装机2442万千瓦,世界排名第五。在建机组24台,装机2625万千瓦,占世界在建总装机的36%,居世界第一。根据核电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在运在建总装机将达到8800万千瓦。

  提及获得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潘建介绍说, 华龙一号采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是中国核工业60年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晶之一。其经济性良好,177堆芯可使发电功率提高10%、成熟可靠技术可降低工期与质量风险、首台机组设备国产化率达85%以上。此外,华龙一号设计寿命60年、18个月换料,电厂可利用率达90%。

  就外界关注的华龙一号“走出去”情况,潘建明透露,随着华龙一号国内示范工程福清项目正式开工,中国核电“走出去”具备了更好的条件。目前,中核集团正在建立海外市场开发体系,积极推动英国、阿根廷、埃及、巴西等欧洲、拉美、非洲及南亚近20个国家核电项目合作,华龙一号已经在海外落地生根。”

  据潘建明介绍,经估算,出口华龙一号,如设备设计、制造、建安施工、技术支持均由国内提供,单台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国内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如再加上核燃料供应及相关后续服务,单台机组全寿期可创造约千亿人民币产值。

  除华龙一号外,中核集团军民融合发展成果还包括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铀浓缩工程、串列加速器、动力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世界先进质子回旋加速器、先进地浸采铀技术、自主研制的CF3燃料元件等。核技术应用产业方面包括医用同位素、工业用放射源、辐照站等。

  “未来核技术应用还将在材料改性、农业与环境、测量技术、公众安全、核医学等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也将成为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方面。”潘建明表示。

核工业军民融合释放潜力
资讯
关注
田湾核电3号机组
重型设备均吊装就位(图片新闻)
中广核启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
核电科普“种子”正在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