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不搞点创新,都觉得手痒痒!

——记山东济宁供电公司李继强技能大师工作室

本报记者 姚海棠 通讯员 李军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7月20日   第 28 版)

  图为李继强(右一)在工作室与成员探讨工作。
  李军/摄

  在鲁西南腹地,有这样一个创新工作室,2010年成立至今已发展成员26名。其中劳模2名,高级技师3人,技师8人,助理工程师6人。同时,该工作室还拥有1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国家优秀QC成果、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0余项地市级科技创新及质量管理成果。这就是由山东省电力公司首批命名的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的李继强技能大师工作室。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走进济宁供电公司李继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内部陈列的各种电力创新工具立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新型整装式并沟线夹,采用4个加长型螺栓代替原有的短杆螺栓进行组装,并沟线夹长度改为原有并沟线夹的四倍。两项改进措施可以实现并沟线夹在地面预先组装完成,为便于使用,在预装的并沟线夹中央事先插入一特制插板进行定型。”提起这一创新发明,工作室带头人、济宁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副主任李继强侃侃而谈。

  “从前常规检修作业,需要高空作业人员拆开并沟线夹所有零部件后再组装,不仅消耗体力,增加高空作业时间,且在炎热的夏季,工作人员还极易发生中暑事件。”工作室另一位成员李斌告诉记者,“此项技术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向全省推广。”

  其实,像这样打破常规、不断进取创新的小发明还有很多,为减少输电线路线下施工、建房等造成误碰架空导线的情况而研制的可复用导线警示牌;为方便空中高压线绝缘子更换,避免多次更换操作杆头而发明的新型多功能操作杆头;为突破煤炭采空区输电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难题,通过对杆塔处于采空区非均匀沉降地带的基础选型、杆塔选型及运行维护技术进行潜心研究而研发的采空区输电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技术……

  谈及工作室取得的创新成绩,李继强的回答很简单:“创新对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很简单,我们没有高大上的追求。当工作中出现一些难题或者影响我们工作效率的问题时,一个小发明小创造就是我们的创新,小想法有时能解决大问题。”李继强认为,不管什么学历,什么职称,只要来到这里,迈出的第一步就可能是创新。

  “过去是李主任自己搞发明,其他人旁观,现在则是他带领着一群人在搞发明。几天不搞点创新,他们都觉得手痒痒!”济宁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主任洪军告诉记者,“新来的毕业生理论基础好,思维活跃,创新的点子也更多,我们的工作室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小发明!”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为了让创新思想在工作室以及济宁供电公司继续传承,李继强还时常要求自己和其他工作室成员多走、多看、多学习。“要想干好一项工作,勤奋是前提,持之以恒的学习是驱动力。”

  李继强与有关领导结合该公司特有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梁山文化,提出了“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文化体系,先后制定出三新创造促实效、三层推广促应用、三步培训促传承的理念,使工作室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通过“结对子、带高徒”活动,确定了师带徒的学习目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增强了工作室以及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

  在该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日常活动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技能竞赛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成员们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工作室为载体,组织开展各项专业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极大调动了职工的创造性。2014年6月,由工作室成员组成的竞赛队伍在山东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团体第二,个人第一、第九的优异成绩;2014年10月,他们又代表山东省电力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220千伏架空线路带电作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同时,工作室还结合专业组的生产实际,一直坚持“三步”“两结合”的培训原则,实行“定期学、定期评、定期比”“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策略,员工首先接受专业理论培训,再进行现场培训和管理培训,不断调动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成员的专业知识范围,提高了团结协作能力。

  作为工作室成员之一,同时也是李继强的爱徒,宋维庭毕业后就一直跟在李继强身边。在这钟环境的熏陶下,宋维庭不断锻炼,已经成长为业务核心骨干,在山东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宋维庭充满感激地说:“工作室不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让员工的创新想法可以在这里实现,同时也使职工培训更加规范和系统,对技能提升有很大帮助,只有每个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资讯
不搞点创新,都觉得手痒痒!
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关注
大德无言行无疆(全国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