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风光这边尤好

——浙能集团清洁发电走访见闻

本报记者 牟思南 胡清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7月20日   第 24 版)

  图片为长兴电厂中水回用工程现场。

  嘉兴电厂8号机组超低排放系统设备全景。

  兰溪电厂4号机组通流改造现场。

  编者按

  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留下“金山银山”。在举国治霾的大背景下,煤电的清洁利用更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驱动要素。日前,本报记者深入经济和能耗大省浙江,实地了解浙江“十二五”节能减排及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在采访中,作为浙江发电机组最多、装机容量最大的省属企业——浙能集团亮点突出,在超低排放、节能降耗、废水利用等方面积极参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建设。我们看到,浙能集团的清洁发电行动是“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的践行者;我们相信,浙能集团的煤电清洁利用也能为国内发电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宝贵经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古诗道出了西湖景色的变化万千。

  炎天六月,记者再次来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边,此山此水此风景,与国内部分地区“十面霾伏一片灰”的主色调迥然有别,而西湖的绿水青山只是“绿色浙江”的一个缩影。

  自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后,浙江省在党中央的指引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浙江省已经明确,要大力构建水清天蓝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系,加大水环境、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和土壤保护力度,确保全省生态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创建“生态浙江”,能源清洁利用至关重要,工业企业勇挑大梁。“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治理污染要立下决心、舍得投入,只要是对治理环境有益的改造,投入再多都是值得的,浙能集团责无旁贷。”浙能集团董事长吴国潮对记者表示。

  从天目山路的浙能集团总部走到西湖,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那么,浙能集团又是如何护住这片四季变化跃然于目的生态西湖?又是如何助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发展?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是这家企业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清洁煤电利用之道之利。

  超低排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众所周知,燃煤发电势必会产生污染物排放。新世纪以来,雾霾天气席卷全国,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煤电成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一时间严控煤电项目与能源的保供转型矛盾凸显,东部省市“压力山大”。

  作为一家以燃煤机组为主的浙江省电源企业,浙能集团没有被形势所困扰,更没有退缩不作为,面对环保压力,浙能集团勇辟蹊径,提出了煤电清洁化战略。

  在治霾的风口浪尖中,吴国潮强调,“能源清洁化要从技术、战术层面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为此,浙能集团大刀阔斧,在煤电面对史上最严苛的大气排放标准时,率先进行超低排放尝试,并提出把煤电的排放标准达到甚至优于燃气机组的排放标准。

  那一年是2011年,早于国家《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三年时间,浙能集团开启了煤电节能减排改造之旅。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当时,我们除了在国内做一些技术研究,也到国外去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日本、欧美等地电厂实际的排放标准远低于它们的国家标准和我们最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浙能集团总工程师朱松强回忆道。

  在完成超低排放可研报告后,浙能集团作出决策,立即实施煤电清洁排放改造工作。2013年确定了“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集成”的技术路线,并明确嘉华8号百万千瓦机组作为浙能首个示范试点工程,同时在新建的六横电厂、台二电厂等百万千瓦机组上也按此技术方案进行同步设计并建设。

  朱松强是在不少无眠的昼夜中度过的。“实际上,当初嘉华8号机组改造的时候,我是觉也睡不着,担心机组上不去,万一这个事情搞砸了,责任非常大。”“当时设备上出了点问题,我直接跑厂里去。”

  回忆起嘉华8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的那段日子,浙能集团生产安全与技术管理部副主任滕卫明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在烟道改造过程中是非常复杂的,烟道改了之后,阻力和流场发生变化,可能对引风机和锅炉的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包括施工也非常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5月22日,嘉华8号百万千瓦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装置横空出世,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首台百万千瓦级超低排放机组,其相关技术数据得到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权威机构的认证。2014年10月9日,在全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动员会议上,浙江浙能嘉华电厂获得“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电站”称号。

  自嘉华项目后,浙能集团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如雨后春笋,大有破竹之势。截至2014年底,浙能集团完成嘉华4号、7号、8号机组及乐清1号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并在舟山六横电厂新建2台超低排放机组。

  今年,更是浙能集团超低排放改造的攻坚年。6月30日,记者在嘉兴电厂有幸见到了这样一幕。当日22时,嘉兴发电厂二期5、6号机组集控室内响起一阵掌声,5号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顺利通过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烟气主要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预期目标。

  嘉兴5号机组通过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打响了今年浙能集团超低排放改造机组投产第一枪,进入7月,还有5台机组迎来密集试运考核期。

  浙能方面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有6台机组停机改造,目前正在收尾阶段,到7月初,上半年6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成,下半年还要完成7台,包括省外1台。并且,还有9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需在今年开工。

  而在超低排放改造的具体规划上,浙能集团已经明确了时间表,2016年底前完成所属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底前完成30万千瓦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届时基本实现浙能集团机组全覆盖,计划总投资超50亿元。

  事实上,完成改造并不是最终目标,排放指标才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投产一年多,嘉华8号机组设备性能稳定,各项环保污染物排放浓度均满足并优于设计指标;去年投产的6台超低排放机组运行稳定,排放达标率都非常高。

  节能降耗,汽机改造大显身手

  浙江是经济大省,但也是“资源小省”,节约利用资源对保障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围绕缺煤的浙江省情,浙能集团以深化节能对标管理为抓手,以“克煤必省、度电必争”为目标,全力推进煤电节能降耗改造工作。

  一组数据反映了近年来浙能集团在节能降耗方面作出的成绩。记者看到,浙能集团2010年供电煤耗317.3克/千瓦时,2011年供电煤耗313.21克/千瓦时,2012年供电煤耗310.8克/千瓦时,较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率326克/千瓦时低15克/千瓦时。

  节能降耗在这两年更是高歌猛进,2013年供电煤耗306.7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10.6克/千瓦时,比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14.3克/千瓦时;2014年供电煤耗降到302.63克/千瓦时,毫无悬念地走在了国内同行前列。

  这么一组骄人的成绩背后,浙能集团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浙能集团生产安全部技术人员董昊炯告诉记者,“浙能集团在节能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汽轮机通流改造、凝汽器冷端优化、以取代小锅炉实现节能的大型机组供热改造、燃机电厂油改气改造、大功率高压电机变频改造、锅炉余热利用等项目。”

  “鉴于项目改造后试验的准确性及项目节能量考虑,通过对在役机组的性能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提出了以汽轮机通流改造为重点的在役燃煤电厂综合升级改造计划。” 董昊炯说,“浙能集团在节能降耗上最大的手笔是汽机通流改造。”

  为此,浙能集团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规划实施汽轮机改造的机组范围包括所属的所有30万千瓦、60万千瓦亚临界和部分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合计29台。其中,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14台,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7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8台。

  “30万千瓦机组通流改造已经全部完成;60万千瓦亚临界完成6台,还剩1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已经完成2台,正在改造2台,下半年改造2台,还剩2台。”浙能集团生产安全部负责人提到,“浙能集团是国内第一个对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进行通流改造的企业,同时也是第一个对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实施改造,每台机组投资1个亿左右,煤耗可以降8-10克/千瓦时。”

  为一睹国内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汽机通流改造后的风采,记者从杭州驱车3个小时来到金华兰溪电厂,在江南淅淅沥沥的梅雨中,兰电厂区空气清新,树木葱茏,鸟语花香,风景这边独好。

  刚跨进这座“美丽电厂”的办公大门,兰电总工程师徐书德便向记者介绍,兰电于2014年底完成了3号机组通流改造,成为国内首家超临界机组实施通流改造的机组,被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列为超临界机组通流改造示范性项目。

  “3号机组通流改造后,可降低供电煤耗7.9克每千瓦时,每年约可节约标煤2.25万吨,按平均标煤价800元每吨计算,单机年收益1800万元,实现了设备资产增值,并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益。”徐书德透露。

  尝到甜头的兰电在通流改造上并没有止步,记者在厂区看到,4号机组正在停机进行通流改造,现场施工有条不紊,改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兰溪电厂方面介绍,兰电另外2台机组也列入了改造计划,今年下半年将进行1号机组通流改造,2号机组的改造安排在2016年实施。

  兰电3号机组是浙能集团向绿色、高效发电华丽转身的佼佼者之一。2014年12月,乐清1号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也完成了改造及测试工作,实际节能量为9.2克/千瓦时。

  作为60万千瓦亚临界首台通流改造机组,嘉华4号机组当仁不让,2014年12月完成改造后,经测试节能量在9克/千瓦时以上,全年节煤量可达2.56万吨。

  而浙能集团的目标是,2017年控投及管理火电企业供电煤耗达到299克/千瓦时以下,提前达到国家《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值。

  废水治理,累计净化“34个西湖”

  美丽浙江,多情山水。其实,要创建“生态浙江”,实施煤电“双控”还远不够。

  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方面,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这几年,浙能集团除了通过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等手段实现对大气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的同时,也以“五水共治”为抓手,通过中水回用等手段确保水资源集约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浙能集团在废水治理上提出一个总体原则,即从狠抓节水入手,对废水进行分类收集,雨污分流,再根据废水水质特点分类处理。具体实施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各厂实现废水处理达标,合格废水进行梯度循环利用,无法全部利用的废水做到处理后达标排放。

  第二阶段,各厂对达标排放的废水水质和水量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和经济评估,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等手段,对无法再利用的末端高含盐量废水再次进行深度处理和浓缩减量,最终根据浓水量,确定是否将其干燥结晶,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一切眼见为实,当记者来到长兴电厂,便被眼前的一幕震撼,这里不仅仅是发电厂,更是长兴城区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的重要枢纽,长兴城区处理后的生活废水(中水)输往该厂,由该厂再经过生化处理后回用作冷却水,既节能又减排。

  城市生活废水如何再用于电厂生产?

  众所周知,燃煤机组的运行除了需要煤,也离不开水。记者了解到,中水又称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从经济角度看,中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长兴电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电厂中水回用工程先后分两期建设,于2012年11月全面建成投产,其水源是长兴县污水处理厂适度处理后的城市中水,设计规模日处理水量达6万吨,可以“吃”掉长兴县城区的所有城市中水。

  而长兴电厂中水回用工程只是浙能集团开展废水高标准达标整治的一个靓丽倩影。仅去年一年,由浙能东发环保工程公司负责的该类工程就有40余项完工,在东发公司与各相关电厂的通力协作下,废水综合治理项目快速推进。

  成绩数不胜数,2014年底前,浙能集团所有电厂完成淡水和废水收集管网改造、废水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改造、合格废水梯度循环利用改造,实现雨污分流,达标排放。除脱硫废水、内陆电厂的循环水排污水以及水质差的RO浓水外,全部达到梯级利用。

  目前,长兴发电公司含煤废水处理工程、北仑发电公司脱硫废水改造工程等多个项目已竣工验收;兰溪发电公司排泥水处理工程、台电工业废水处理站改造工程等项目也已经移交业主方,凤台发电公司废水综合治理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合同收尾工作。

  截至今年5月底,浙能集团累计处理发电厂废水约3.5亿吨,全部回用或达标排放,相当于34个西湖的蓄水量。

  浙能集团在废水治理方面的目标也十分明确,今年年底前,完成各发电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力争2016年底前,完成兰溪电厂的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为后续机组实施废水零排放改造积累经验。

  除了实施废水回收利用和污水零排放,浙能集团还积极开辟“新水源”。乐清电厂依托滨海地域优势,向大海要“淡水”,成为浙能集团首家采用海水淡化系统的电力企业。据今年年初统计,在乐电运行的7年中,安装的海水淡化系统总制水量累计达到2350万吨,相当于2个西湖的蓄水量。

风光这边尤好
资讯
为浙能行动点赞(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