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伊朗核谈成功:是结束,也是开始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7月20日   第 06 版)

  皆大欢喜的背后存隐忧

  伊核谈判经各方近似马拉松式的艰难磋商,并一再延长讨价还价的时间后,在最后一刻取得各方均比较满意的结果,终于使各方在最终协议上签字,等待履行完有关程序后正式生效。

  然而,这只是万里之行的第一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艰难路程要走。伊核协议的签署看似各方皆大欢喜,但这背后仍有难以预料的隐忧,这主要因为参与伊核问题谈判的各方存在着各自切身利益的不同考量。

  首先,从各方立场来看。参与六方会谈的当事国中,美国是反对伊朗拥核态度最强烈的国家,在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问题上,美国力主联合国通过对伊制裁的有关决议,而英法德三国则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实施无形的压力。

  相比而言,中俄两国对伊朗持有同情的态度,但在消除核威胁及核不扩散问题上,中俄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必须履行联合国有关对伊制裁的义务。

  然而过去多年来,美国一直威胁将惩罚那些继续从伊朗进口石油的国家。该政策实际上是让中国左右为难。由此可见,正是出于在地区利益上的博弈,导致六方相互间立场不同,使得伊核问题久拖不决。

  其次,从美国对伊核问题的“积极态度”来看。不可否认,伊核协议的签署离不开美国国务卿克里的积极努力。这从侧面体现了美国插手地区事务已呈力不从心之势。

  乌克兰内战让美欧诸国进退两难,朝核问题处于僵持之中迟迟无法重启,中东地区的乱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在世界格局激烈地变化下,美国已经改变了原有解决地区事务的强硬立场,转为相互间解决棘手问题的妥协立场。美古两国关系的升温和互设大使馆,并将古巴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删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美国在伊核问题上做出的妥协和让步,对于未来解决地缘政治问题及纠纷是一个“利好”消息。

  最后,从伊核协议的未来看。协议签署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与美国保持同盟关系的以色列对伊核问题的解决一直持有微词。一旦伊以两国产生冲突,本身就对协议持保留态度的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很可能会让协议变成废纸一张。

  此外,美国众参两院在协议签署初期,就传言将否决奥巴马主张签署的伊核协议。如果这种局面发生,奥巴马是否有勇气利用总统特权针锋相对还是未知的结果。可以说,伊核协议的最终生效仍充满变数。

  即使协议生效,在整个落实过程中还有大量艰难的具体工作需要逐步完成。长期致力于拥核的伊朗能否配合到底,彻底放弃自己多年的信念;西方国家能否按照协议兑现对伊承诺,这一切都将影响伊核协议的最终落实。

  我们不妨看看,在协议签署后,主要相关国都面临着什么?

  中国  解禁之后,随着伊朗原油源源不断地涌入国际市场,有着巨大能源需求的中国有望成为伊核协议最大的赢家。

  多年来,为了避免与美国起冲突,中国政府在2012年和2013年都曾减少从伊朗进口原油。但对伊朗石油禁令解除之后,中国有望大幅增加从伊朗的原油进口。事实上,在协议达成之前,伊朗对中国的出口就开始增加。今年前5个月,中国日均从伊朗进口原油数量要高于往年。而去年的进口数量更是比前年高出30%。

  《华尔街日报》援引某咨询公司中国问题主管米甲·美丹的评论称,伊朗能源出口增长可能会加剧产油国对于中国市场的竞争。伊朗原油大量流出,将会蚕食沙特、俄罗斯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中国增加从伊朗进口石油的速度有多快,很大程度取决于禁令何时解除。根据核协议,伊朗必须先履行多个去核化步骤之后,禁令才可能解除。

  除了原油,伊朗核协议的签署对中国还有更大的战略价值。中国一直将伊朗视为中东重要而稳定的伙伴,伊朗禁令的解除将为中国在中东提供更大的战略施展空间。

  美国  伊核协议签署,美国务卿克里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轮到总统奥巴马为核协议大战国会了。

  奥巴马评价核协议称:“美国与我们的国际伙伴一起取得了数十年的敌对都没有取得的成果:一个与伊朗达成的长期和全面的协议,这项协议将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而美国国会将有60天的期限审核这份协议。

  据彭博新闻社的报道,奥巴马在国会投票中拥有数量上的优势:共和党人要想获得足够的支持来推翻奥巴马政府的核协议恐怕比较困难。

  奥巴马日前表示,他欢迎议员们就这份协议展开辩论并仔细审议,但是他会“否决任何阻止协议成功执行的立法”。奥巴马称,这项协议将长期约束伊朗的核项目,并减少这处世界最动荡区域的核军备竞赛风险,放弃这样的协议是不负责任的。

  但共和党领袖很快就给他泼了冷水。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表示,如果共和党成员认为该协议如最初看上去的那么糟糕,“我们将竭尽全力阻止它(通过)。”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称:“现在必须权衡为什么核协议要为世界上恐怖活动的主导支持国减压。”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则在一份声明中谴责协议为充斥着“让步”的“历史性错误”。他的顾问则表示,内塔尼亚胡将致力于游说美国国会拒绝通过该协议。

  俄罗斯  事实上,普京在达成这项协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发表声明称:“协议的达成将为俄伊双边关系带来新的推动力,并将使两国关系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项协议是俄罗斯在战略和经济上的双重获利。

  俄罗斯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保罗·施华滋称:“从地理角度看,俄罗斯将从核协议中获利。因为伊朗有可能继此发展成一个新的被赋予更多权力的国家。总体而言,俄罗斯将逐渐从这项结果中获利。它能从得到更多权力的伊朗获得最大利益,进而推进它的中东计划。”

  不仅如此,俄罗斯和伊朗还能从一些贸易机会中获利,如核燃料、军事装备、出售S-300防空导弹系统。施华滋指出,俄罗斯一直都是伊朗的主要军备供应方。而在现在这个节点,伊朗军队急需现代武器,尽管有核协议达成,但是由于现存的争端和西方仍不能完全信任伊朗的原因,西方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向伊朗出售大规模武器的。

  伊朗  伊核协议为伊朗掀开了新的一页,解除了导致普通民众经济困难的制裁。

  《华尔街日报》报道,哈桑·鲁哈尼在伊朗国家电视台的讲话中表示,“今天,一个新的篇章开启,我们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 鲁哈尼称,联合国和美国实施的制裁从未成功,但他们给人民的生活施加了经济压力。

  对鲁哈尼而言,协议达成后他将面临的更加困难的挑战是维持伊朗民众对自己的支持率。

  民意调查公司(IranPoll)进行的新一轮民意调查显示,57%的伊朗民众支持达成协议。不过,大多数伊朗民众的支持建立在不同的假设基础上,即协议将在一年内,更好地引进国外药品和医疗设备(61%),显著增加外商投资(62%)以及提高生活水平(55%)。若这些期望没有实现,鲁哈尼将需要解释谁在这笔交易中得到好处,以及伊朗在限制核计划之后取得了什么回报。这对于鲁哈尼来说将极具挑战性,因为83%的民众都认为,伊朗继续发展核计划“非常重要”。

  (本报综合)

  

  伊朗石油新曙光会否砸掉美页岩油饭碗

  ■克里斯多夫·赫尔曼

  不论伊核协议是“好”是“坏”,即便美国国会最终投票反对该协议,目前来看强硬派也很难凑齐绝对多数来抗衡奥巴马的否决权。同样的,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似乎也已成定局。

  可以说,协议终将通过,伊朗石油一定会增产!未来1年内,每天将增加不超过50万桶的额外产量。短期内市场所受影响相对有限,但长期来看,一旦全球各大石油巨头介入,开始在伊朗策划新一轮超大项目,其影响将不可小觑,这意味着新增原油日产量将达300万桶的级别。

  赢家将是石油巨头中的巨头:荷兰皇家壳牌、英国石油、道达尔、中石油、埃尼、挪威国油和俄油公司。全些巨头都具备承担大型项目的意愿和能力。而其他赢家是:斯伦贝谢、哈里伯顿以及将把一船又一船的新装备销往伊朗的服务提供商。不言而喻,输家就是美国的页岩油独立钻探商。

  即便以今天的油价计算,伊朗现有的常规石油储量依然极为有利可图。在一场针尖对麦芒的竞争中,美国的致密油水力压裂钻探商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艾睿铂油气顾问联席主管丹尼斯·卡西迪表示:“眼下,客户们正想对自己的商业假设作一个压力测试,问题是,我们能否经受住油价低至45美元的考验?”

  好消息是,受协议影响,油价在短时间内急速下挫,但反弹回升几乎同样迅速,经过最初的条件反射,交易员们很快就意识到,仅仅是一份协议得到签署,并不意味着伊朗就可以放量产油了。

  那么,伊朗何时才能开始增产?也许可早至今年12月,但更有可能是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要到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一项初步检查并就伊朗合规情况发布报告之后。届时,制裁可能会被取消。

  在制裁实施之前的2011年,伊朗原油日产量为365万桶。据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称,如今已压缩到了285万桶。伊朗能否重拾那80万桶额外产量?

  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称,制裁一旦解除,伊朗就可以立刻新增50万桶的日产量。最初将来自目前储备的2000万到3000万桶原油。但这一浮动储备不会维系很长时间。

  据Energy Aspects分析师理查德·马林逊近日表示,为满足制裁限制,伊朗在当初削减了最大的三块油田:阿瓦士、马伦和加奇萨兰的产量,总计削减幅度约为每日60万桶。他估计,这些油田将能够逐步恢复满负荷生产,在2016年新增约35万桶原油的日产量。三块较小油田的启用将另外新增原油产量约25万桶。

  马林逊警告,伊朗日渐衰竭的油田正面临每年10%左右的显著减产幅度,这意味着到2016年年底,伊朗在当前基础上的增产幅度可能不会超过每日40万桶——需要提醒的是,这些增加的产量中有相当一部分将是相对不那么值钱的天然气凝析油而不是原油。

  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认为,到2017年底,伊朗可能增产60万桶/日。

  综观全局,50万桶并不算多大的额外产量,这仅占全球原油总供应量的0.5%。考虑到单是为了抵消自然递减造成的减产,全球石油公司每年需要补充大约500万桶产量,增产50万桶就更显微不足道了。那么其他产油国会不会在市场上为伊朗腾出空间?没有担心的必要,低廉的油价会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等到2016年伊朗终于可以增产的时候,美国的石油产量终于已经开始下降,甚至可能已经减产了那么多。

  那么,对于伊朗重新打开的机遇之门,哪些石油巨头最近水楼台呢?也许是那些制裁实施之后最后离场的公司。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石油直至2012年才撤离47亿美元的南帕尔斯11期天然气与凝析油项目。2011年,俄罗斯的鞑靼石油公司签署了一项开采宰格海赫油田的初步协议。2010年,荷兰皇家壳牌和雷普索尔终于退出南帕尔斯气田13和14期项目。挪威国油在2006年收集了霍拉马巴德油田的地震数据,该公司也是南帕尔斯6、7和8期项目的运营商。早些时候,壳牌曾致力于索罗什和诺鲁齐油田,而埃尼公司则在开发达克霍温油田以及南帕尔斯气田4、5期项目。法国的道达尔早在1999年时曾开发过多罗和巴拉尔油田。

  今年6月,壳牌和埃尼公司高管前往德黑兰拜访了伊朗各部部长,讨论相关机遇。壳牌的谈判筹码可能涉及到偿还一笔20亿美元的伊朗石油欠款。

  尽管近几十年来与西方关系紧张,但伊朗有着与大石油公司合作的悠久历史。现在,它需要将老朋友们叫回来了。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的报告显示,单是为了保持稳定的石油产量、抵消自然减产,伊朗就需要在2020年前投入1400亿美元。这是一笔很大的资本,而且需要大量的工作。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因伊朗原油产量淹没市场、美国水力压裂钻探商因此破产而发愁。但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

  (来源:《福布斯》,文章有删节、标题有改动)

  

  高盛:

  将削弱油价,但不是现在

  高盛分析师预测,解除对伊朗的制裁将利空油价,但影响在2016年之前不会显现。

  此项核协议仍需经联合国安理会和美国国会正式通过。美国财经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援引高盛致客户的报告中称,“取消制裁所须的各个步骤的时间表,意味着在2016年以前,伊朗原油流动将持续在一定上限之内,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取消制裁对伊朗原油产量的影响,最初可能表现为伊朗浮动储备的下降,及日均几千桶的产量增长。

  高盛补充道,2016年将出现原油供应过高的风险,因为此前的估计已经“保守地假设,伊朗的流动不会增加。”另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成员国也已提高产量,超出了此前对2016年OPEC国家原油产量的预期。

  简而言之,包括伊朗在内的OPEC国家的原油产量增加,将导致油价下跌。

  根据高盛报告,一旦欧盟解除对伊朗原油的进口禁令,伊朗原油出口将逐步增加,令该国的浮动储备减少2000万至4000万桶。随后,产量将迅速增长,高盛预计在2016年,伊朗原油日均出口将增加20万至40万桶。

  然而,高盛同时指出,解除制裁的时间,以及伊朗能否恢复到制裁之前的产量水平,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核协议最终会令油价下跌。

  

  巴克莱:

  重回油市不是好时机

  伊朗是全球第四大原油储备国,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分析伊朗原油重返国际市场意味着什么。

  巴克莱商品分析师迈克尔·科恩表示:“伊朗原油重回市场的时机非常糟糕。伊朗原油每日的出口量大约30万-40万桶,市场很难吸收这个供给。”

  现在,原油市场供给已经超过需求。伊朗原油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油价将进一步下跌,并很可能加剧与OPEC之间的竞争。

  科恩指出,“考虑到美国政府表示随时能够撤销制裁,我们预计原油需求方2015年不会与伊朗签订长期协议。”

  当然,地中海欧元区可能会受益于伊朗原油出口增加。在2012年禁止伊朗向欧洲出售石油后,俄罗斯就趁机抢占了市场。花旗商品研究主管艾德·摩尔斯称:“现在伊朗将与俄罗斯在欧洲展开竞争”。希腊最大的石油精炼厂Hellenic Petroleum的发言人表示:“我们认为伊朗将重返欧洲市场。”

  

  伊朗国油:

  我们时刻准备着

  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表示,已要求所有油田今年增产,且如果市场有需求,伊朗能恢复到制裁前的原油产量,即400万桶/日的水平。

  当前伊朗的原油的日均产量为280万桶。长期的制裁已使得伊朗石油日出口量减半至仅有100万桶,制裁前为250桶/日。

  伊朗石油部长表示,只要出口制裁解除,该国可以立即每天增加出口50万桶原油出口,六个月后则可以再增加出口50万桶/日。然而,增产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伊朗需要先证明自己遵守了协议条款,然后还得面临停产已久的矿井的恢复问题。

  法国巴黎银行认为伊朗产量扩张需要国外投资的帮助。

伊朗核谈成功:是结束,也是开始
美国煤炭业只会越来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