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6月29日 星期一

煤矿管理要向一线职工倾斜

杨涛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6月29日   第 11 版)

  正视采掘工人的呼声和诉求,切实提高煤矿采掘工人的地位,力所能及地帮助采掘工人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煤矿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煤矿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义务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采掘劳动力”这个称谓,对煤矿工人来说,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词。把煤矿采掘工人统称为"采掘劳动力",这个称谓在煤炭行业由来已久。在过去,没有人觉得这个称谓或者叫法有什么不好,但是今天却不断有人质疑这个名词的褒贬意义,甚至还非常反感和反对。

  “总觉得在矿上低人一等”

  长期以来,煤矿采掘工人给人的印象是事故多,环境苦脏累,愿意干采掘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煤矿都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实际上,很多煤矿难招难留的基本上都是艰苦岗位的采掘工人,而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井下辅助、地面辅助、机关管理岗位,也就是煤矿俗称的二、三线岗位,往往是不缺人的。

  从川东北地区部分煤矿采掘工人招收情况来看,这些年各煤矿招收采掘工人,很多都是面向老少边穷的地方,都面临着采掘工人招收难、稳定难、管理难的“三难”境地,甚至有些煤矿出现了采掘工人流失加剧、已不能组织正常生产的困境。

  因此,很多煤矿如今都发出了采掘工人“留不住!”“招不进!”“管不好!”的呼喊,可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探究过吗?

  在煤矿,采掘工人除了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外,还在有些煤矿各工种岗位上成为了“二等公民”,导致各岗位身份不平等、采掘工人认同感淡漠、归属感不强。“采掘劳动力”这个歧视性的称谓依然存在,歧视性的制度依然存在,伤害了采掘工人的感情。

  比如,个别煤矿管理干部对采掘工人的看法和管理习气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戴着“有色眼镜”看采掘工人,态度粗暴有之,冷嘲热讽有之;有的采掘工人受了伤,有些干部根本不知道,知道了也不去看望和慰问,使人心寒;有些干部只是把采掘工人当成干活拿钱的人,任其随来随走,不主动理解采掘工人的思想动态,采掘工人遇到什么问题少有人去关心和理会。

  实事求是地说,采掘工人干着煤矿最艰苦的工作,却拿着并不算高的工资和待遇。不可忽视的是,个别煤矿过分强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挤占采掘工人节假日放假时间组织生产在很多煤矿成为了常态。假期里别的工种往往放假,采掘工人却要加班,导致他们心态不平衡。

  还有就是,现在很多煤矿采掘区队极度缺员,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完成生产任务,往往通过加班奖励或者超产超进尺奖励等手段,或者采取提高采掘队人均月出勤率、提高月度保勤奖的保勤个数等措施,个别区队甚至让采掘工人连轴转上班。很多采掘工人很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疲劳上岗。

  在有些煤矿的采掘区队,采掘工人工资分配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分配基本上是管理干部说了算,采掘工人普遍反映分配的透明度不高,各种扣、罚款名目繁多,管理上以罚代管。比如,完不成当班任务要罚,完不成月度出勤率要罚,甚至连学习笔记没记好也要罚,使得采掘工人颇多怨言。

  还必须指出的是,在有些煤矿,采掘工人住宅楼和管理干部住宅楼生活环境泾渭分明,界限明显,依然存在采掘工人住宅楼环境卫生保洁不力、居住条件狭窄拥挤的问题,。有些采掘工人因为买不起房,一家老小挤在煤矿提供的简易周转房内,与干净整洁的管理人员住宅条件形成强烈反差。

  特别是在当下,很多煤矿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很多采取了欠发、减发、缓发工资甚至降薪等手段,采掘工人因为家庭负担 重、积蓄少、整体抗经济风险能力差等原因,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这导致很多采掘工人内心失落,萌生去意,纷纷离开煤矿另谋生路。

  有位刚刚辞职的采掘工人说:“我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老婆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没法出去工作,我一个人养着一大家子,矿上现在开不出工资,孩子读书要钱,老人生病要钱,一家人吃饭要钱,真是没办法了。”他接着说:“总觉得自己在矿上低人一等,现在矿上要求我们与企业共度难关,可我拿什么与企业共度难关呢?我的动力在哪里呢?”

  可以说,这位刚辞职的采掘工人道出了他的真实心声。我们必须看到,采掘工人是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的主体和中坚,采掘工人纷纷流失对困境中的煤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和慢性自杀。

  给予人文关怀

  离开了采掘工人的煤矿还能存在吗?所以,正视采掘工人的呼声和诉求,切实提高煤矿采掘工人的地位,力所能及地帮助采掘工人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煤矿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煤矿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义务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采掘工人在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地位必须靠制度来保障,煤矿要从制度上明确采掘工人的责任和义务,保障采掘工人的合法权益。鉴于采掘工人从事着煤矿苦脏累且高风险的工作岗位,煤矿的福利、待遇、分配、住房、奖励等要适当向采掘工人倾斜,为采掘工人提高良好的职业环境,提高煤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物质和收入固然很重要,但是职业带来的存在感、价值感、荣誉感、自豪感同样重要。所以,煤矿要提倡感情投资,做到以真换心,以情留人。要多给予关心和关爱,让采掘工人从心底感受组织和企业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最终化为回报煤矿的不竭动力。

  此外,还要重视、尊重和保障采掘工人在煤矿管理中话语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好党务公开、矿务公开、队务公开和班务公开,经常性地举办职工座谈会、基层走访、矿长接待日、基层意见征集等活动,分配、奖惩、考核、职级评审、岗位调整要做到阳光透明和公平公正,引导采掘工人继续传承和发扬好企业主人翁精神,在当下与企业共度难关。

  在此基础上,煤矿还要积极讴歌投入安全生产的采掘工人先进典型,让他们感受生产者的光荣与自豪,让采掘工人充分享受自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所带来的荣光,尽显劳动的澎湃力量。在煤矿营造出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鼓励每位采掘工人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成为煤矿安全发展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成长为适应新常态和新形势的煤矿采掘工人。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相对于过去,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很多的煤矿也在为此做出改变,包括笔者所工作的煤矿也已开始用“采掘职工”、“采掘员工”来代称原来的“采掘劳动力”,得到了包括采掘工人群体在内的广大煤矿员工的认可。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从“采掘劳动力”到“采掘员工”,这两个称谓细微的变化,或许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至少是一种进步,折射出的不仅是采掘工人根扎一线、奉献煤矿职业精神的觉醒和重塑,也传递出采掘工人对煤矿发展方式的期盼和渴望。煤矿应该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和行动,让采掘工人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中流砥柱,继而成为煤矿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供职于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

资讯
煤矿管理要向一线职工倾斜
运煤车在陕高速过路费减半(关注)
开滦铁拓公司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图片新闻)
马路“美容师” 美的是人心!(基层风采)
煤矿违规超产举报电话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