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墨湾事故淬炼出韧性十足的BP

——专访BP中国总裁杨恒明

本报记者 于欢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5月18日   第 09 版)

  ■杨恒明

  5月12日,BP中国总裁杨恒明在其办公室首次接受媒体专访,与记者畅聊一小时有余。在杨恒明看来,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爆发后,BP痛定思痛,在整个集团推行“重质不重量”的精简战略,用5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自我重塑。今天的BP已经成长为一家“韧性十足”的跨国油企,不仅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18%的极低水准,更在出售了30%资产的背景下,实现了50%的运营现金流提升,这让散发着“涅槃”味道的BP有信心应对包括低油价在内的行业挑战。在中国,BP正在密切关注中国能源战略调整对行业和从业者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寻找双赢的切入点。

  中国能源报:很多中国业内专家,特别是下游人士认为,整个“十三五”期间,国际油价都将在中低位游走,作为一家跨国石油公司的区域负责人,您如何判断油价走势?

  杨恒明:具体的油价很难预测,但大概走势是可以预判的。目前市场对油价的看法有3种,即所谓的LUV曲线,L曲线的预测认为油价下泻后将持续低位运行,U曲线是说油价下探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回归高位,V曲线则认为油价会很快反弹。

  要探究油价的走势,首先要知道当前油价下行的原因,我认为是供求关系引发的。从供应侧看,美国的页岩气和致密油的产量大幅提升,同时全球的需求增速在下滑,只有供求达到新的平衡时,油价才能回升,但现在很难预测平衡何时出现。即便供需回到平衡点,油价也很难迅速回升,因为市场上库存的石油太多了,一旦油价回到合理水平,这些库存就会释放出来,只有等到这些库存消化完了,油价才能真正恢复。所以我倾向于U曲线的油价预测,油价的回归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至于具体的数字,我认为油价回到100美元/桶的可能性比较低,大概会在80、90美元/桶之间徘徊。事实上,过去所有试图精确预测油价的尝试都是马后炮,因为影响油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缘政治、金融投机,以及无法验证的阴谋论。

  中国能源报:对石油公司而言,油价下跌会否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比如迫使你们优化投资组合?这可能是高油价下你们没有勇气尝试的。

  杨恒明:危与机总是并存的,在习惯了三、四年的高价后,油价突然腰斩到了50美元,这对整个石油行业来说都是巨大挑战,但也给石油公司创造了机会。首先是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组合,果断处理掉低效、高成本的资产;二是提供了一个外在动力,倒逼我们重新评估自身的成本结构和运作效率。油价高企的时代,赚钱容易,石油行业的成本控制做得不好,特别是油服支出快速增加,但现在我们必须降低成本,重新审视采购流程和运行机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投资纪律因此变得更加审慎,对项目和资本的审核更加严格。从长远看,这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谁能在这几年快速适应并做出积极调整,未来就会发展得更好。

  中国能源报:您如何评价争议中前行的中国页岩气开发?BP会否参与其中?

  杨恒明:首先,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仅次于美国,可开采比例也非常高,开发页岩气对维护中国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加之中国的政策导向也在鼓励能源结构从煤炭向天然气转变,页岩气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页岩气开发所面临的挑战是发展中的挑战,美国的页岩开采成本最初也很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更新和市场的不断成熟,这些问题都逐渐化解。5年前,我们完全无法预料美国页岩气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但全盘复制美国的开发经验是有条件的。美国页岩气的井喷式发展得益于5个优势:一是自由竞争,美国页岩气的创新技术都来自中小型公司,做得最好的也是它们。二是法制健全,特别是矿权法明确了产权,规避了潜在的纠纷,只要租下相关区块就可开发。三是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资源比较好。四是资本优势,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没有大银行融资,全靠风险投资,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独特的优势。五是基础设施非常完善。

  BP对中国页岩气很感兴趣,如果条件成熟,会积极推进。

  中国能源报:时至今日,BP如何评价墨西哥湾事故的影响?

  杨恒明:墨西哥湾这样的事故对任何公司都是重大打击,如今事故已经过去5年,集团内部对此有很多反思。应该说BP处理这起事故的力度和速度在业界还没有先例,目前已为之投入约440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为当地商户理赔超过130亿美元,涉及60多万人。第三方机构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受影响区域的环境恢复得也不错。

  利用这个机会,BP制定了为期3年的“十点规划”,其中置于首位的是安全运作,我们的OMS运营管理体系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得益于此,这5年来,我们的安全业绩非常出色。另外,我们提出要重视资产的质量,而非数量,并借此剥离了4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剩下的都是高回报的优秀资产。

  但剥离资产并不意味着抑制投资,我们在高质量、高回报项目上的投资仍在继续。过去5年,BP一共发现了13个重大项目、新上马了15个项目。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审慎的财务策略。2014年是BP “十点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顺利完成了所有预设目标。我们成功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20%以下,具体数字是18%左右。另外,我们提出要在2014年实现运营现金流在2010年同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50%,在卖掉30%资产的背景下,我们兑现了这个承诺。

  总而言之,今天的BP是一家很有韧性的公司,我们有充足信心应对行业挑战。

  中国能源报:18%的负债率是个非常低的数值,是刻意而为之吗?

  杨恒明:这与我们稳健的财务政策有关,首先我们要兑现承诺,给股东稳定的现金回报,另外,我们需要足够的现金去应对低油价,这会让我们拥有更强的融资、借贷能力。事实上,大型的国际石油公司负债率都比较低,比如埃克森美孚比我们还要低。

  中国能源报:您曾在BP总部从事下游精简工作,并有过财务工作经历。有鉴于此,外界有一种揣摩认为,您在中国可能将执行收缩性战略,这是否是事实?另外,BP的资产剥离行动和精简计划是否已经或将在中国有所体现?

  杨恒明:首先,我没有受命来中国做任何收缩性战略调整,我们的中国战略和对中国的承诺是没有变化的。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BP在中国的业务也在上升期。BP资产剥离及精简计划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小,目前在中国只剥离了规模不大的南海崖城气田,还有液化石油气(LPG)项目,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核心资产,符合公司的整体战略。BP在中国的业务比较宽泛,除了上游勘探,主要业务集中于下游,包括化工业务、成品油和润滑油的零售、天然气、航空燃油。

  中国能源报:BP的精简战略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吗? 

  杨恒明:我们的精简战略有一个标准,即与竞争对手相比要有竞争力,比如每桶油的毛利和同行比是否有竞争力。精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种持续改进,因为必须保证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只是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阶段性的精简项目和目标,例如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投资组合和组织架构的精简。

  中国能源报:中国提出“能源革命”、“一带一路”的大战略,BP是否从中捕捉到了新的商机?

  杨恒明:BP非常关注中国的战略调整对行业和我们从业者的影响。举例说来,按照我们在《2035世界能源展望》中的预测,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68%降至51%,但中国政府部门认为我们的预测太过保守,实际比例至少会降至40%。可以想象的是,如果40%成为现实,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BP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都有投资和资产,因此我们非常关注它会给能源行业带来何种机遇,BP又能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上周我在伦敦参加了一个主题为“中国日”的研讨活动,“一带一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墨湾事故淬炼出韧性十足的BP
DNV GL与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署协议(跨国公司在中国)
苹果扩大可再生能源目标(关注)
壳牌:北极,想说爱你不容易!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