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鸟儿识他脚下路!

——记全国劳动模范、宝鸡供电公司周红亮

本报特约撰稿 党扬眉 本报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5月18日   第 28 版)

  图为周红亮(左)秦岭山中巡线。 
  朱继周/摄

  对陕西宝鸡供电公司员工周红亮来说,深藏秦岭的673公里输电线路,就是他的“平凡世界”。20年如一日扎根大山,他翻过的秦岭山脉加起来高度相当于200多座珠穆朗玛峰。周红亮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中国好人、陕西好人、最美宝鸡人等10余项荣誉,并于2015年4月28日被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面对这些荣誉,周红亮表示,会更加努力工作,巡好线、供好电,让广大群众放心用电。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受父亲影响,周红亮从小就梦想做一个优秀的巡线工,1995年毕业后,他如愿成为一名送电线路工。相对而言,当时他所在的站没有那么辛苦,工友们常说一句话:“不到最艰苦的地方,不算是真正的线路工。”为此,他多次找领导,要求到最辛苦的班组去,但由于他刚参加工作,技术、经验等还不足,所以他的要求遭到拒绝。

  为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周红亮刻苦学习,积极努力,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1996年,周红亮如愿来到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圆了自己的梦,在一条数百公里长的“电力蜀道”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2006年,在送电线路专业摸爬滚打了十个年头的周红亮,通过竞聘,当上了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他们运维班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秦岭深处,所运维的线路长达673公里,铁塔数达3280个。

  大山深处保电20年

  秦岭山里气候多变、路途险峻、环境恶劣,周红亮对这些深有体会。除了让他过敏的漆树外,在山中还会经常遇到马蜂、蛇、野猪等动物。而他一心想着上山巡查,并没有觉得害怕,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走过酷暑寒冬,周红亮从最初不熟悉道路、常常迷路、花长时间绕路,到现在成为山中的“活地图”,无论问起哪个铁塔,周红亮都能立即说出该铁塔周边的特征,以及什么季节哪座山的道路是什么状况。有路的地方就沿路上山,没路的地方就开路上山。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周红亮和班员不顾余震的危险,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对杆塔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消除了地震给电网设备带来的隐患。

  2010年2月,秦岭山上的覆冰厚度不断增加,周红亮每天都要登塔除冰。他和抢修人员从塔上下来时全身都是僵硬的,衣服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把衣服一脱一折就断了。

  周红亮不仅能吃苦、肯奉献,而且善于创新,以他名字命名的“周红亮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创新成果屡传捷报。

  在长期的山巡中,他根据自身的经历,多次向附近的村民及专业人士借鉴经验,制作出适合巡查时方便携带的防蜂帽等装备,这在宝鸡供电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周红亮的“遥控式电动分流器”等4项研究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

  心系山民愧对家人

  因为巡查,周红亮和山里的村民渐渐熟络起来,从硖黄线出来时,常常会有老乡热情地招呼他去家里坐坐。周红亮说,有时遇到半夜抢修,从山上下来回不去,就在附近的村民家里住,时间长了,这些村民渐渐发展成了他的信息联络员,如果线路上出现问题,村民会第一时间联系他。

  作为村民的老朋友,周红亮也经常帮助他们。除了平时帮助村民捎一些生活用品外,周红亮他们还经常在巡线过程中帮扶沿线的贫困户。如凤县三官殿山大沟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鲜才焦老人和老伴就住在这里,生活非常清苦。每次巡这里的线路,周红亮和班里的职工总会带一些干净的衣服或蔬菜送给老人。

  工作 20年来,每到过年周红亮基本都在融冰变电站值班,一年中有一半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除夕夜里,山上寒冷无比,他和同事守护在一线。曾有一件事让他哭笑不得——因漆树过敏全身肿胀,脸都变了样。他去学校接儿子放学,老师都不认识他,直到和妻子打过电话确认后才将儿子接回了家。尽管困难重重,但周红亮依然干得有劲头:“这个工作你不干也会有别人干,我觉得慢慢干着,自己也比较顺手了。”

资讯
鸟儿识他脚下路!
关注
何满棠—检修传道钻劲足
北国“牡丹”四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