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

孤寡老人心里亮

——记河南省宜阳县供电公司苗为民

本报特约撰稿 李振江 王朝良 本报资深记者 王旭辉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3月23日   第 28 版)

  图为苗伟民为百姓换装节能灯。
  张静/摄

  前不久,又到了庙坡村每月抄表的日子。尽管天气寒冷,但全村6位老人还是早早吃过饭,聚集在村口,边晒太阳边张望着通往山下的小路,像是等待亲人的到来。

  庙坡,豫西宜阳县一个有名的贫困小山村,这里山高坡陡,道路不便,前些年村民们逐渐搬下山去,全村只剩下4户共6位孤寡老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保障这些老人们的正常生活,近10年来,河南宜阳县供电公司34岁的农电工苗为民不离不弃,尽职尽责,传递着爱心“接力棒”,一直坚守着小山村的光明。

  无话不谈的亲人

  “嗡嗡嗡……”随着一阵急促的摩托车轰鸣声,只见苗为民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装,肩挎工具包,骑着一辆摩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由远而近,来到老人们面前。村民马长根家的大黄狗看到他,温顺地围绕着他摇头摆尾打转转。

  “冬天用电,多注意安全!如果使用电褥子或其他电器设备,外出时、睡觉时一定要及时拨掉插头,断开电源,避免发生火灾。”苗为民一边和老人们亲热地寒暄,一边从摩托车后支架上取下大米挂面和油盐,手提肩扛地送往86岁的马富财和78岁的马军老汉家中。

  “我让你捎的戏片儿和打火机呢?”“在这里呢!你不问我还差点儿给忘啦!”苗为民说着从棉衣口袋里掏出《寇准背靴》、《穆桂英挂帅》等戏曲光碟和打火机递给马军。

  四年前,苗为民从老电工谷安堂手中接过附近3个村庄5个配电台区的管理重担,同时也接过了为庙坡村老人服务的“接力棒”。他每月都要上山两次,除了抄电表、收电费、维护线路和设备外,还要给这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捎带购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帮助他们修理家用电器。几年下来,苗为民也和庙坡村仅有的几户老人成了无话不谈的亲人。

  2006年,国家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宜阳县供电公司无偿投入资金28万元,彻底改变了这里村民无电的历史。从那以后,农电工便成了村里的常客,虽然村里如今只有4户人家6口人,全村每月用电量不到100度,供电公司做的是赔本“买卖”,但农电服务从不打折,依然每月坚持上山为老人们服务。

  守护光明的使者

  村民马长根住在村口唯一一台配电变压器的旁边,在他家的砖墙上,有一个用粉笔书写得非常醒目的手机号码。马长根说:“这就是苗为民留下的。不管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道路好坏,只要用电有毛病,只要村民给他打电话,他都会赶上山来处置。”如今,在村民眼中,苗为民就是这个小山村的光明守护者。

  2014年夏季的一个雨天,配电变压器出现故障,接到村民的电话后,苗为民冒着大雨,踏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山上检查线路,很快就修好了设备,恢复了送电。不久前,马军家中的电灯泡不亮了,马军想路太远,又不好走,等过两天再和苗为民说。谁知第二天苗为民给村里其他人打电话时听说后,就主动上门来为他家修理,并自己掏钱将他家的白炽灯改换成了节能灯。马军老汉一拉开关:“嘿,真亮!”苗为民告诉他:“使用节能灯照明,又亮又耐用,你以后就不用为经常换电灯泡而发愁了。”

  当问起苗为民累不累时?他说:“这是俺的工作,不能说劳累啥的。虽说平时都干些抄表、收费、维修,或者为老人们捎带日常生活用品的小事,但最重要的一是要坚持,二是要有耐心,给老人服务好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苗为民口上说得轻松,但他上山一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县城开车30分钟来到山脚下,再徙步上山。上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夏天灌木丛生,冬天寒风刺骨,遇上雨雪天气,平常40分钟左右的路程,需要步行一个小时多才能到达。

  四年来,苗为民就这样坚持不懈地为庙坡村的几位老人服务着,光鞋子就穿烂了十几双。为节约时间,他常抄近路走一条捷径,结果几年下来,他硬是在这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的山岭上踏出一条长约300米的崎岖小路,被山民们亲切地称呼为“电工路”。

资讯
孤寡老人心里亮
第一次巡线(银线情)
劲风识我最强“芯”
李宗虎:换位思考 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