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

“藐视”困难砥砺创新(劳模创新工作室 )

■本报特约撰稿 王宇 本报记者 李文华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1月26日   第 28 版)

  图为李辉(右3)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项目研究。
  王宇/摄

  初见李辉,你一定以为他是一个“落伍”的人,整天穿着工作服、不修边幅,但和他交往不久你会发现他竟是一个“时髦”的人,这表现在他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上。除了在生产现场刻苦钻研外,他还在家里设置了实验台,利用休息时间做实验。

  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尽头,2011年11月22日,在云南省总工会和云南电网公司的指导下,以李辉命名的“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当年云南省16家劳模工作室中唯一一个电力企业劳模工作室。

  “劳模先进以自身的魅力带动全局共同进步,营造出行政支持、员工拥护的职工技术创新氛围。”2013年8月,国资委群工局副局长郭保民一行在云南电网昆明供电局李辉工作室调研时对工作室的工作赞赏有加。2014年,该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定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工作室成立以来,“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昆明供电局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发挥劳模的骨干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员工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

  李辉脑子里的工作室是这样定义的:本着“志趣相投、来去自由”的原则,因某个课题相聚一起,进行团队学习攻关,项目结束后又自由组合,攻克下一个技术难题。工作室定位是培养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李辉和工作室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继电保护专业离不开测试夹的使用,但测试夹和测试探针是分开的,工作时要不停地换来换去,不仅浪费时间,还很容易丢失。目前,国内生产类似器材的厂家比较少,特制费用较高。

  通过不断实验,李辉工作室成功研制出把测试夹和测试探针合二为一的组合式测试夹,不仅方便携带、易操作,同时还节约了时间,受到基层员工的热捧,并于2012年9月获得实用型专利证书,成果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

  “李辉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藐视困难’。”工作室成员王国海说,在遇到困难时,李辉会不断地鼓励大家把困难看成是小事,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它。作为工作室牵头人,李辉也是身先士卒,每周至少有10个小时“泡”在工作室,他甚至还在家里设置了实验台,利用休息时间做实验。

  工作室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自成立以来,研究成果获得4个国家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工作中排除重大隐患5项,取得经济效益537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效:引领带动一批人成长

  小改进解决了生产难题,还获得了专利,这个消息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更多的人来找李辉,希望加入工作室。

  “每当发现一个新问题,无论李师多累,他都会很兴奋,并立刻开始研究对策措施,白天干完活,晚上就在工作室做试验,一干就是四五天。” 昆明供电局试验二所继电保护二班班长杨鹏杰正是被李辉身上的这股热爱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所吸引。

  李辉身上的这股热乎劲吸引着昆明供电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经过3年多的发展,成立时仅10人的李辉工作室,逐步壮大为一支拥有30人的高水平团队。13名团队成员晋升了高级工,4名晋升了技师,9名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技能专家。昆明供电局试验二所继电保护专责李勇这样说到:“以前评选劳模就是授予一个荣誉称号就完了,感受不到劳模精神的存在,现在有了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能让员工真真切切感受到李辉身上扎扎实实、静下心来干好工作的态度和精神,特别是对年轻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在“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下,昆明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变电管理所、客户服务中心、调度控制中心等领域的一大批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在基层员工中树立起了热爱技术、热爱钻研的风潮。

  “工作室不是纯粹的研究室,而是劳模和一线员工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发挥作用、展示才能的平台,带动更多的兄弟姐妹们学习业务、钻研技术、提升素质,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创先,提供创新动力。员工立足岗位创新促进了企业发展,希望各级单位和部门能逐步树立全员为创新服务的理念。”李辉的一番话不仅道出了工作室的真谛,也道出了许多基层员工的期盼,希望职工技术创新上能有更为宽裕的科研时间,更加优化的审批流程,更为开放的管理制度和更为合理的激励机制。

资讯
“藐视”困难砥砺创新(劳模创新工作室 )
动态
凡人小事永辉煌(一线人物)
劳模领路雁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