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东方电气跻身核电堆内构件市场

首台堆内构件成功发运补齐核蒸汽供应设备产业链

本报记者 牟思南 胡清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12月29日   第 19 版)

  核反应堆堆内构件仅上海第一机床厂有供货业绩的市场格局已然破局。

  12月8日,东方电气集团旗下的东方电气(武汉)核设备有限公司(下称“东方武核”)首台民用核电堆内构件——防城港一期1号机组制造完工并正式发运,此举标志着东方武核已经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制造的核心技术,也标志着东方电气集团真正具备了核电站核蒸汽供应系统成套供货能力。

  堆内构件是核设备中最关键设备之一,主要作用是支承、互换核燃料组件和正确引导控制棒进行核反应启动、停止、功率调整等,堆内构件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质量管控严。“东方武核”初涉民核产品,演绎了怎样的艰辛历程?又如何应对“新常态”?近日记者来到“东方武核”探访背后的故事。

  四年磨一剑

  “东方武核”从事反应堆堆内构件制造有50多年历史,曾多次获得国家嘉奖,有引以为自豪的业绩。2008年底,为了打造整体的民用核电设备产业链,东方电气集团收购武汉锅炉集团相关资产,在短短5年里,完成基建投资建设,获取了民用核设备制造资格。

  英雄尚需用武之地,依托中广核工程项目,东方武核取得了防城港一期1、2号机组CPR1000和陆丰一期1、2号机组AP1000堆内构件的制造任务;与此同时,还参与了CAP1400部分科研课题。

  “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在我们首次面对民核产品时,诸多的困难及不适应接踵而来。”东方武核总经理王卫东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在面临着新设备、新员工、新产品、无经验、无外部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边试验、边攻关、边生产。”东方武核副总工程师舒华安对此记忆犹新,“面对技术难题、质量风险和进度压力,我们没有等待,没有退缩,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勇往直前。”

  事实上,在首台堆内构件的艰辛攻关岁月,东方武核“保质量、保工期、关键路径不落地”、“大战四季度”、“大战100天”、“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此起彼伏,上下一条心,鼓足一股劲,推动首台产品顺利完工。

  在王卫东看来,首台民用堆内构件的制造见证了东方武核从小型专项工程堆内构件向大型民用核电堆内构件的技术转型,从军工产品质量体系向民核产品质量体系的质量转型,从一个生产车间向现代企业公司的管理转型。

  通过首台产品的研制攻关,东方武核掌握了堆内构件及控制棒导向组件的精密成形、精密焊接、精密加工、精密装配等核心关键制造技术,形成了百万千瓦级堆内构件的生产能力,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一批成熟的技术、技能、管理人员,聚集了一批有志于国家核电事业发展的优秀队伍。

  安全质量第一

  毋庸置疑,安全是核电的基础,质量是安全的前提。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产品订单意味着用户的信任,意味着与之有了终身契约(核电产品寿命要求40-60年有余)。“作为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按用户及监管要求交出一个合格产品是我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王卫东语气坚定。

  据王卫东介绍,在首台民用堆内构件制造过程中,东方武核坚持安全质量第一的方针,始终将“四个凡事”的要求贯穿全程。“不能把有质量隐患的产品交给用户,不合格产品不能出厂是铁律。”

  “在面对新产品、新要求的情况下,技术问题秉承‘严慎细实’的原则,采用最成熟最有利于质量保证的稳定方法,使产品在性能上得到保障;制度建设上要努力营造核电透明、诚信安全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让监管机构、设计方、业主放心。”王卫东补充道。

  核电设备的质量安全,离不开核安全文化的宣贯和落实,这一点王卫东深有体会,“从我个人近20年的核电经历来看,技术问题通过反复验证、攻关等都能得到较好解决,而透明、诚信的安全文化建设才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设备企业按期交货是对核电建设经济性的重要保障,但在王卫东看来,工期和质量不是矛盾的,“倡导‘一次把事情做对、一次把事情做好’才是对工期的最有利保障,出现质量问题时,本着谨慎保守决策的原则处理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工期。”“作为制造企业从内部来讲,高效的管理团队、充分完善的制造策划、符合安全要求的质量管理,以及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等是确保工期的最有效的机制。”

  适应“新常态”

  核电设备企业的发展需要市场支持,“3·11福岛核事故”等给核电市场带来的冲击余波未尽,设备企业普遍面临产能闲置和盈利不足的挑战。“久逢干旱、雨露甚少”,设备企业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

  王卫东介绍了东方武核的适者之道,“一方面立足于抓内部管理,抓队伍建设,抓核安全文化推进,总结核设备制造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积极参与配合用户开展各种专项工程型号产品的开发,为未来核电重启进行积极储备。” 

  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同时核电重启在望。记者日前从国家能源局知情人士处获悉,核电重启方案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并上报国务院,近期有望批复,这对设备企业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雨。

  “核电重启,为我们带来了自我发展的机遇,这包括人才队伍建设、核文化推进、完整的产品结构、提升制造能力等企业发展机遇。”王卫东说,“从行业来讲,由于市场复苏带来的竞争、经验反馈、交流等能不断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确保核电建设的安全。”

  国内核电技术路线多种多样,有二代改进型、三代引进(AP1000、EPR)和三代自主(“华龙一号”、CAP1400)等,面对不同的客户及技术要求,王卫东说,“这在当今以创新为导向的社会背景下,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种常态。”

  “作为成熟的涉核制造型企业,必须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设备设施基础、核文化建设基础,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就可以识别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不断去研发新技术、提升管理,满足这些要求。”王卫东称。

资讯
东方电气跻身核电堆内构件市场
提高智能装备制造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东汽超超临界双抽660MW汽轮机投运(关注)
防城港一期2号机组堆内构件进入总装(图片新闻)
高效异质结太阳电池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