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一渠清水连京汉

本报记者 陈宏义 特约通讯员 刘高成 金永善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12月22日   第 29 版)

  12月12日14时32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的三扇闸门缓缓升起,波光粼粼的丹江水滚滚流出,由葛洲坝集团参与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世纪构想兼顾双重价值

  我国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制约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此,南水北调宏大构想历经半个世纪的论证,于2003年付诸实施。

  根据规划,我国自东向西从长江流域建设东、中、西三条人工水道。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三江营取水,顺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北上,把水输送到胶东、天津等地,已于2013年1月建成;中线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地,经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最后到达北京、天津;西线工程总体思路则是从长江引水到黄河中上游。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江河联系,构成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规划总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统筹兼顾了社会和生态双重价值。

  刚刚通水的中线一期工程平均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总水量的六分之一。通水后,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19个大中型城市、100多个县市,将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直接惠及6000万人,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基本缓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增强了北方地区大经济优势,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期工程调水量更将达到130亿立方米,相当于1262个杭州西湖的总水量,建成后经济社会效益将更加显著。

  除了解决用水危机之外,缓解地面沉陷,涵养地下水是中线工程承担的生态责任。华北平原本是世界三大含水层之一,有着最丰富的地下水,由于常年超采,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不仅地面的高层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地面含水层沉降后其存水能力降低且不可恢复,地下水会越来越少甚至流逝殆尽。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南水北调通水后,通过对水资源的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每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44亿立方米,有效遏制地下水位下降,对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起到缓解作用。同时,还可逐步修复华北平原的湿地生态环境,增加华北平原河道内生态用水和入海水量,从而增加粮食产量。 

  央企雄师再立世纪丰碑

  2014年12月15日,沿南水北调中线北上的丹江水,通过葛洲坝基础公司承建的刘湾分水闸开始向主干渠经过的第一个受水区大型城市——郑州市分水。 

  刘湾分水闸是中线工程第一个进行分水的闸室。为迎接中线的通水,葛洲坝集团建设者开展工程巡查,除个别特殊岗位外,全员上岗,用眼看、耳听、手摸、鼻嗅等直观方法,对液压启闭机保养、降压站电气设备运行、高压柜电压、变压器温控、自动化设备异常声响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了分水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的“王牌军”和“国家队”,葛洲坝集团积极投身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建设,重点参与了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大型渡槽、穿越黄河以及引江济汉等29个项目的建设。十年光阴,万名建设者,攻克了诸如新老混凝土结合、超深地下连续墙、高水压下分体始发、长距离复合地层掘进、高压换刀等技术难关,创下了多个国内同类施工领域新纪录。

  丹江口水库增高扩容面临新老混凝土面结合的技术难点,葛洲坝集团通过凿除结合面老混凝土碳化层,对初期工程结合面轮廓和缺陷进行局部修整等多种工艺,用5年时间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了稳固的“水塔”。漕河、沙河、湍河三大型渡槽采用“河上河”的特殊设计,技术要求非同寻常,其中,沙河渡槽被誉为“世界第一渡槽”,湍河渡槽无论内径、跨度和流量皆为世界首例,漕河渡槽荣获中国水利工程“大禹奖”。穿越黄河工程施工中,葛洲坝集团引进盾构机,成功突破高压换刀、掘进中长距离泥水输送、复合地层软硬不均等多项技术难题,打赢了这场充满挑战的“地道战”。

  而今,一渠清水如一条蜿蜒的纽带,把汉江清水引入京城。东方智慧在这项伟大的调水工程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中国能建加快“走出去”步伐
中国能建5项工程折桂经典、精品工程
一渠清水连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