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12月08日 星期一

电力乡贤何坤(关注)

本报记者 姚海棠 通讯员 沈甸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12月08日   第 25 版)

  “一个驻村帮扶才一年的‘外乡人’,成为我们的知心人。我们有疑惑、有争执,常常去找他解决。”这是广东清远英德市大洞镇庙坑村村民眼中的何坤。

  何坤是佛山供电局城区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去年6月,被派驻清远英德市大洞镇庙坑村担任帮扶干部。驻村帮扶一年,帮助庙坑村实施了公路硬底化、水利设施维修和蔬菜种植等项目,并建立贫困儿童助学基金,他不仅为佛山供电局赢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的称号,更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对“扶贫”工作的认识。

  “外乡人”成了知心人

  据介绍,庙坑村条件较差,村里较封闭。何坤刚进村时,村民以为又来了一位“走过场”的干部,对他以及他要做的工作旁观,参与度并不高。而短短一年,村民预测不会有所作为的驻村干部,却做出了一番作为。

  庙坑村当地村民大多靠卖竹笋、木材为生,所种植的水稻只能自给自足,许多村民的家用电器也都款式老旧,基本“罢工”。整个村子没有自己的产业。

  “村民们不和你掏心掏肺地说一些实话,扶贫工作是没法真正开展的。”初来乍到的何坤,没事儿经常去田间地头转悠,挨家挨户拜访,甚至是闲聊,聊着聊着,慢慢成为村民的“自家人”。他这才渐渐了解到,这个没有活力的小村子,村民们还是有着很多想法和希冀。“村民遇到种植上的疑惑,或者小孩上学遇到难题了,都会找我,让我帮忙出主意。”

  在佛山供电局的帮扶下,一年间,村里的水泥路通车了,蔬菜基地丰收了,小孩上学有支持了,何坤也成了村民的知心人。

  造血扶贫不返贫

  扶贫工作全国都在做,但有些地区的村民却不买账。扶贫工作成不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走心”。何坤成功了,佛山供电局也成功了,今年9月底,该局还成为全国地市级供电企业中唯一获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

  据了解,接到英德市大洞镇庙坑村的对口帮扶任务后,佛山供电局展开了长达半年的调研,最终确定将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并召回一批在珠三角租地种菜的村民回乡,组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为蔬菜基地作技术指导。在销售渠道上,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村民散种的蔬菜,将蔬菜送往市场。2012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6000元。接下来,佛山供电局还计划借鉴三水蔬菜基地的模式,建成供港蔬菜基地。

  广东省两轮“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造血”是佛山供电局扶贫工作不变的思路。佛山供电局先后独力承担定点扶贫村2个,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并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销售渠道和制度保障,建立起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特高压持续推进
电能替代魅力迷人潜力激发志同努力(评论)
电力乡贤何坤(关注)
鹤岗供电检修设备保障大风雪和大寒潮可靠供电(图片新闻)
南平供电启动人才“青蓝工程”
绍兴:社会效益统领售电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