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擎天架海一老翁

■本报特约撰稿 黄伟民 本报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12月01日   第 28 版)

  图为闲暇之余仍钻研技术的张义昌。
  邵为民/摄

  74岁的张义昌已从江苏常州供电公司退休近13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他凭借丰富的电力知识,以健康的体魄,退而不休,潜心在电的世界里余热“发电”,彰显“风光”。

  退休不褪色 光电新事业

  张义昌健谈,语速很快。有时他的一口南京话很难听懂,他比你还着急,索性拿过笔在纸上写起来。这是个急性子的老人,也是个干事利索的长者。

  1966年,张义昌从天津大学动力系发电厂电力网及自动化专业毕业,恰逢文革,到1968年,他才分配到地处河北省涞源县太行山山麓的一家军工企业。说到这儿,老人的脸上有着些许自豪,在那个年代,能进入军工单位的算是人尖了,同专业的40余名毕业生,只有他被选中。从此,老张真正开始了实打实的“触电”生涯,先后在涞源战备电厂、南京江浦供电公司、常州供电公司工作,直至2002年退休。

  张义昌长年从事常规变电所电气设计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退休后也多次被一些电力设计单位请去当顾问。2008年的一天,他在一本《电工文摘》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前沿技术征文,他眼睛一亮,遥想当年在太行山麓工作时,对这方面也曾有过探索,不由得勾起了浓厚的兴趣。

  说干就干,张义昌开始搜集整理报刊、杂志上有关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方面的文章,结合自己多年电力设计的经验,撰写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工程初探》论文,在2009年第二期的《电工文摘》上发表。从此,他与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6月,他参加了江苏省光伏协会在尚湖召开的学术论坛,经与多位同行的技术交流,开宽了眼界。张义昌开心地说:“不是有句‘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话吗?我可是碰巧了!”

  回来后,他得悉常州科教城准备上马一项1.1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正在寻找设计单位,张义昌毛遂自荐,接下了工程的并网设计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领域,接下容易,但做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他带领他的设计团队,从工程中的汇流箱、直流母线、交流母线、逆变器直到并网系统,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半年的攻关,终于拿出了合格的答卷。在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厅、财政厅及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联合验收中获得好评,该项目也于2010年12月正式并网运行。

  在此基础上,张义昌第二篇有关光伏发电的论文被收入2010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光伏大会”论文集。名声鹊起的他,紧接着又先后完成了京沪高铁常州北站200千瓦光伏发电并网设计,与华东电力设计院合作,完成了常州天合光能2兆瓦金太阳用户侧光伏发电并网工程的设计。

  夕阳不落山 风电献余热

  张义昌说,自己的个性是敢于挑战,当年他被分配在崇山峻岭的太行山中,环境艰苦,他每天早上顶着猎猎的山风,迎着初升的霞光,跑步在古长城下,这对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是极大的锻炼和考验。这种好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些年,他在做好光伏发电并网设计的同时,密切关注风力发电的新动向。2012年,他与一家风机设备企业合作,参加了吉林省保风电厂总容量200兆瓦的220千伏并网升压站的电气工程。

  在电气安装的关键阶段,张义昌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带着他的团队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协调指导。保风电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西北部,一台台风机星罗棋布地矗立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他们借宿在2千米外的一个小乡村,虽然还是9月中旬,当地早晚气温已降至10℃。没有床,已70高龄的张义昌就和他的年轻同伴一起,在老乡家的地上铺上草垫和席子,睡大通铺。全村只有一口深井,每天早上定时供应半小时水,供村民们饮用。吃的也是简单的农家饭,劳累了一天回到住处想泡个热水脚是不可能的事,更别奢望洗上个热水澡了!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张义昌和他的年轻伙伴们,坚持到了工程结束,然后,又转战山西右玉风电场。

  身处新能源风、光发电工程的轮番转换,精力旺盛的张义昌像个老顽童,得意地写了行字:心愉换得迟来春!

擎天架海一老翁
资讯
浩饶山镇有个“赵大宝”(一线人物)
陈绥茂:激情燃烧不舍岁月
村民贴心的“电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