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浙江省嵊州市贵门乡雅安村坞岩坑自然村村民商苗章趁着农闲,在自家的炒茶间擦拭整理已忙过一春一秋、帮他获取5万元茶叶收益的3台炒茶机,准备迎接来年的春茶季节。商苗章介绍,购置电热炒茶机前,他是采用柴烧炭烤的方式进行制茶的。
打造“无烟低耗”产茶区成趋势
嵊州市是国家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之一,茶叶收入是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目前共有茶农18万户,茶园16.5万亩,每年茶叶产量达2万吨以上,收益近5亿元。
据了解,嵊州市茶农曾长期使用以煤、木柴为燃料的加工设备制茶。这种方式不仅污染环境,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温度、火候较难控制,加工出来的茶叶色泽、香气不尽人意。据统计,每加工一公斤干茶,需耗柴15公斤,全年加工茶叶以2万吨计,即需耗柴30万吨,相当于51.6万亩森林面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100000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大范围严重雾霾,引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嵊州市供电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实施电能替代,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无烟低耗’产茶区,成为减轻、消除雾霾,实现清洁、低碳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10年春茶保供电还青山绿水
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2004年前后,市场上出现了以电能为动力,可大幅降低工作强度、提升茶叶质量和产量的新型制茶设备。为此,嵊州市供电公司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推广应用电能茶机,替代煤炭和木柴,走出了一条电能替代的特色服务之路。
随着电能茶机的广泛应用,每至春茶季节,嵊州市产茶区的用电负荷和用电量也随之猛增,甚至比迎峰度夏的来势更加凶猛。“低电压”、“变压器超载”、“线路卡脖子”等问题也接踵而至。为此,10年来,嵊州市供电公司以提前进行茶区用电需求调查摸底、协调茶农错峰制茶等九项措施破解春茶用电的“瓶颈”问题,全力确保茶农利益和农村电网安全。春茶保供电也因此成为嵊州市供电公司的服务特色品牌,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电力公司“供电服务品牌30佳”和嵊州市行风建设十大亮点。
同时,近5年来,嵊州市供电公司累计投入1.5亿元对茶区逐年实施村级变压器增容和线路改造等电网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提升了农村配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有效解决了茶农的用电问题。有了充足的电能和完善的服务,茶区已多次实现制茶设备升级换代,大功率、效率高的茶机取代老旧茶机,全自动取代半自动。据了解,目前嵊州市已有电能茶机10万台以上,嵊州市茶区由此还原了青山绿水,制茶产业也全面进入电气化“无烟”时代。
茶叶加工集聚区创新“无烟低耗”模式
随着茶机数量的无序猛增,嵊州市春茶供用电矛盾也很突出。为期1个多月的春茶用电,事关18万茶农的生计。同时,电力部门也面临着春茶电力建设投入大、产出小、资金缺、效益低等困难。对此,一方面,嵊州市供电公司大力改造配电网络,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茶区电网;另一方面,该公司积极鼓励扶持茶叶加工集聚区建设,开启嵊州茶区生产“无烟低耗”模式。
嵊州市供电公司相关人士介绍:“集聚区或由当地村委所建,茶农将茶机搬到村级集聚区内集中生产;或由有能力的茶叶大户创办并入驻集聚区,邀请炒茶高手,变分散为集中,形成一个用电负荷集聚点。”该生产模式不仅节能降耗,减少生产成本,改善加工环境,提高茶叶质量,还能缓解春茶用电矛盾,消除用电安全隐患,有效实现电力、设备、茶叶、人力和技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截至目前,嵊州市已建成各类名茶加工集聚区70多个。
以玠溪村为例,集聚区运作4年来,该村的茶叶生产已逐渐形成产业化。为当地茶农免费进行青叶采摘标准化培训后,集聚区专注统一制茶,当地茶农专注采摘青叶,并把青叶售卖给茶叶专业合作社,具备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条龙功能。因为集聚区炒制的茶叶质优价高,青叶最高收购价每斤达60元,不再制茶的茶农也靠着采摘青叶提高了收入。同时,目前村里将近一半的闲置茶机,又大大缓解了春茶用电的紧张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