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三地能源结构,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成为应有之义。
11月26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以“推进协同发展,加速产业融合”为主题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主持开幕式。
陈昌智在致辞中说,京津冀地区的PM2.5,燃煤贡献了1/3,此外还有机动车辆、工业、秸秆燃烧、扬尘等所造成的污染。环境污染治理,任何一地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京津冀三地应紧密携手,加强在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机动车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构筑起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防护体系。
形成产业分工
优化区域能源结构
据了解,京津冀三地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正日益深化,并结出硕果。
在节能综合服务领域,天壕节能公司承接了廊坊金彪玻璃等5个余热发电项目;动力源公司承担了河北钢铁龙海余热回收发电等工程。在清洁能源利用领域,奥科瑞丰公司在廊坊、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区建设了近100条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线,产能达50万吨;国能生物公司在河北威县、成安等地建设了生物发电站;国电联合动力投资建设保定风电设备制造基地,承接了张北海子洼49.5兆瓦风电场工程。在电厂脱硫脱硝领域,大唐科工、国电龙源等承接了河北衡丰电厂脱硫脱硝等工程。
陈昌智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着重在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产业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便捷交通网络等方面下功夫。应由中央层面作出规划,增强规划的刚性。京津冀要通过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差别化发展,使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认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经所原所长吕政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意见,“京津冀工业相似性程度很高,关联度却很低。北京和天津可以发展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业,重点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品总成,降低企业零部件自制率,零部件制造应向河北等地转移,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体系。”
对此,河北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宋立民认为,要通过市场的倒逼机制促进企业控制能耗和排放、转型升级和实现结构优化调整。
加强大气污染
防治联防联控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论坛上透露,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制定并下发正在实施的2013年-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总投资将超过8000亿元以上,聚焦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四大主业,确保已经确定的84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今后一个时期,天津将按照中央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定位,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主动调整天津市的城市功能,”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表示,“将努力在基础设施的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通、资源要素的对接对流、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控等方面下功夫。”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也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要改变区域能源结构,压减燃煤,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应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能源环境的先导区。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建国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互利共享的发展,要共享京津冀的生态环境,共建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特别需要整合三地的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发力,打造生态环境。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资金50亿元,2014年计划再投入100亿,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已先期拨付80亿元。”北京市环保局副局级干部、农工党中央生态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周扬胜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