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川藏联网正式投运

彻底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区145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本报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11月24日   第 01 版)

  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京出席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仪式并宣布工程投运,这标志着该工程提前半年完工,同时西藏昌都地区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这也是继青藏联网工程后,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又一条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电力天路”。

  服务川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川藏联网工程连接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总投资66.3亿元。线路东起四川甘孜的乡城县,途经巴塘县,西至西藏昌都,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昌都—巴塘—乡城双回500千伏和昌都—玉龙双回、昌都—邦达双回220千伏线路,全长1521千米。

  川藏联网建成后,不仅可以支撑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结束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还彻底解决了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区145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同时,川藏联网还将助力当地清洁水电外送。西藏昌都、四川甘孜等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以甘孜州为例,其水电资源占四川全省水电资源的34.4%,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达413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而目前开发仅为550万千瓦。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对满足今后昌都地区丰富水电资源开发外送需要,加快昌都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是增强西南清洁能源并网消纳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工程”、“环保工程”。

  提升我国电工装备制造水平 

  川藏联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地处川藏高原腹地,施工地形陡峭,线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区域为悬崖峭壁,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施工环境极其恶劣,技术难度极大。

  相比青藏联网工程,川藏联网设备材料用量更大,沿线运输无铁路、高速公路可利用。约40万吨设备物资,包括铁塔、高压电抗器、主变压器等大件设备,需超长距离运抵现场,平均运距近1000公里。沿途翻越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及原始森林、冰川峡谷,部分地段难通行,阻车、断通时有发生,物料运送异常艰难。同时,工程90%的塔位建在高海拔、无人区、远离公路或无运输道路之地,为此,整个工程共架设1.5吨级货运索道900余条,长度达1100余公里,运输物资40万吨,索道架设规模前所未有。

  据了解,针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特殊难题,川藏联网开展了“施工难点突破、地质灾害预防、管理效率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维护方便”等5大类16项研究专题,深入推进技术及管理创新,攻克了高寒高海拔地区设备运输、冻土基础施工、医疗健康保障等各种难题,创立了送变电行业高原新标准,提升了我国电网工程技术和电工装备制造水平。

  此外,川藏联网开工以来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50余次,最强达6.1级。为应对地质灾害和交通安全风险,工程在国内电网建设中首次开展了地质灾害和交通安全专项监理工作。

  创造世界高海拔电网建设新纪录

  由于川藏联网沿线区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极易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治疗及应急救援十分困难,参建人员生命健康保障任务艰巨。

  对此,川藏联网工程在施工沿线建立26个医疗站点,配置了符合高原特点的救护车辆和医疗设施,安装四个固定式高压氧舱,建成覆盖全线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电网公司和各参建单位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

  同时,针对施工区域生态脆弱的情况,川藏联网工程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环保、水保监理监测工作,确保藏区江河水源不受污染,动植物繁衍生息不受影响,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达1.88亿元,确保植被恢复率100%。如工程先后五次跨越金沙江,以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和惠及更多农牧民用电。

川藏联网正式投运
简政放权:能源领域力度最大
推动风电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