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质量·创新·人才

寻解上上成功密码

■本报记者 牟思南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11月10日   第 19 版)

  线缆行业的竞争向来都是如火如荼、风生水起,近期一场备受关注的行业角逐尘埃落定——首个业内最具竞争力企业榜单出炉,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以下简称“上上”)斩获了“2014年中国线缆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第一名;同时,英国商品研究所(CRU)公布了“2013年全球超10亿美金绝缘线缆制造商规模”排名,上上全球排名第十、中国第一。

  作为本次榜单“两个第一”的获得者,上上实力从何筑起?在采访中,记者渐渐掀开了“两个第一”背后的面纱。

  产品质量比天大

  走进上上车间,“质量是天”、“质量是尊严”、“质量问题是道德问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员工的饭碗”的标语随处可见,这些原本是上上董事长丁山华的质量理念,如今已成为上上员工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

  1987年,上上率先在企业内部实施“质量一票否决权”,在当时溧阳制造业是第一家。只要产品质量上有一丁点问题,就返工重来。正如丁山华经常强调的:“没有质量的数量等于零。”也正是在产品质量上的“锱铢必较”,促使上上由年销售只有400多万的小厂开始向百亿规模壮大。

  狠抓产品质量,上上几十年如一日的“下苦功”。对外,上上以耐克森等国际电缆巨头为标杆,确立改进目标。对内,上上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实行质量责任制,质量指标按公司领导、部门/分厂、班组、员工四个层次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确保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成为质量人。每天不合格品全部上网,每周公布一份详细的质量报告,上至董事长下至员工,质量问题一目了然,针对问题及时拟定措施,不断改进提高。同时,上上通过QC小组、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积极推动全员参与产品质量改进。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式质量改进已蔚然成风。自2010年以来,上上电缆共成立QC小组133个,完成321个小组课题,完成各项精益改进项目1203项,创造经济效益达3.3亿元。

  “在上上,有改进、有贡献就会有奖励。”丁山华告诉记者,每月分厂、班组会进行质量改进评定,评上月度“上上之星”的,每人奖励800元;小改小革有成效,根据等级分别给予以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奖励;每年年终还会综合评定,最高一次可奖20万元。全年各类改进项目总奖励达300多万元。

  奖励大大激发了员工质量持续改进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企业、员工双得益。

  技术创新敢碰硬

  在中国电缆制造史上,曾有“南找上海电缆厂,北找沈阳电缆厂”之说。如今,在代表着先进电缆技术的特种电缆领域,正逐步向“有困难找上上”的新格局发展。

  去年4月27日,世界首堆AP1000壳内电缆成功交付三门核电站,成为全球首个全面掌控了三代核电缆技术的企业,填补了世界核电缆工业的空白。

  特种电缆的核心技术在于材料配方,这恰恰是上上电缆的技术强项。

  正因为掌握着核心技术,在国内核电缆市场,上上电缆占据了70%的份额。同样,在风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军工、矿用、船用、机场、港口、海上石油等特殊行业,上上电缆都有十足话语权。

  凭借超强的研发实力,上上发展飞速,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电缆生产基地,产值位居国内第一。

  近些年,上上凭借“一站两中心”优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特种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新产品获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0多项,30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20多项。

  进入“十二五”,上上加大技术投入,推出了“1230”工程,即联合10所国内知名大学与科研院所,邀请20名国内线缆技术顶级专家加盟上上,培养了一支300人组成的专职研发团队。原来50人的研发战队,一下子增至300人,5年内扩大6倍。

  丁山华说,企业规模只是一方面,但真正代表企业实力的还是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做全做精产品,不断替代进口,扩大出口,把上上做成世界名牌,在世界电缆制造领域挺起中国民族的脊梁。”

  不拘一格用人才

  “我进厂已有22个年头了,从一线操作工做起,现在是中压分厂设备组组长,月收入近万元。”谈及成长经历,王敏眼里闪烁着朴实的自豪。“我没上过大学,抱怨过,也消极过,但最终是上上包容了我,也承认了我。在这里,我想实实在在做些事,体现自己的价值。”

  在上上,像王敏这样工龄上两位数、学历不高、从基层慢慢做起、最终成长成为上上精英的员工,数不胜数。

  能把一群“土八路”培养成一支响当当的“正规军”,靠的只有一本人才经——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丁山华介绍,“在上上,我们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你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舞台。”

  每年,上上对内、对外都会进行公开招聘。外部,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走出去、引进来。无论是行业顶级的稀缺科技人才,还是技术精湛的一线师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内部,定期举行小型招聘会及竞争上岗,公布的每个岗位人人都有机会报名。想去市场上闯一闯,赚大钱的,可以做销售;觉得缺乏基层经验的,可以下分厂进车间;认为自己能当大任的,可以毛遂自荐竞聘中层,先见习,再上岗。只要员工有自信、有能力、有胆略,处处可以达成心愿。

  人才使用上,上上大胆放手,拔高一级使用,变压力为动力。 “新、老员工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你是刚入职的‘菜鸟’而‘小瞧’你,也不会因为你是‘资深元老’而‘特殊照顾’你”。上上分管人事副总朱洪祥风趣地解释,“工作面前,能力至上。只要你有能力,就会得到重用。”

  为调动员工积极性,上上还实施薪酬双通道,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开展十二级工程师评定,分别享受500-8000元不等的月津贴,目前最高享受的月津贴已达到6000元。

  完善的选人、用人、激励人的机制,让上上真正实现了“位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得其酬”,让每一位“上上人”工作感到有冲劲、有奔头。目前,企业员工可堪称行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的不在少数,有的被评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全国岗位能手”,有的甚至还享受国务院津贴……

资讯
寻解上上成功密码
制造强国须“三化”推进
甘肃玉门:
新能源装备快速崛起(图片新闻)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