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一个音符,永远在草原旋律中腾跃

本报特约撰稿 彭海涛 丁伟光 本报见习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10月27日   第 28 版)

  图为巴彦花供电所副所长崔光涛(右)示范标准化作业。  
  王磊/摄

  在蒙东电力赤峰供电公司阿旗供电公司有这样一个人,他每次都将简单的行囊甩在背后,回过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大声的向年迈的父母喊“回去吧,到地方我给你们打电话”。父母相互依偎着频频的向他招手,父亲喊着“自己要学会照顾自己”,母亲一手轻拭着眼角的泪花,一手使劲的摇着,哽咽的说不出话。他转过身子,再也不敢回头看,眼里满是泪水,一滴滴地落到了养育他的故乡——辽宁盘锦。踏上草原的列车,开始履行他的梦想:“扎根北科尔沁,建设草原新电力”。他叫崔光涛,那一年23岁。

  踏平冰雪路,传递草原情

  时光荏苒,崔光涛在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供电营业所已度过6个年头,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该所的副所长。在巴彦花镇,一提到小崔,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人挺好的,办事实在,大事小事找他,都笑呵的给办,从没说过‘不’字。” 百姓这样评价着他。

  去年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崔光涛刚放下妻子询问是否回家的电话,还沉浸在自责中,嘀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喂,供电所吗?我是巴彦浩力宝嘎查村主任,我们嘎查没电了,外面下了很大的雪,牧民的羊还要产羔子,没电可就麻烦了。” “好,别急,我们马上组织人前去处理”。

  放下电话,小崔立刻组织人将抢修用的电力材料装上车,距嘎查还有10公里时,抢修车抛锚了,大家开始推车,可是雪很深,车轮打滑,一动不动。“不行,背上材料,跟我走。”小崔说着就和队员们背上抢修材料向嘎查走去。“来了,来了。”牧民们用蒙语高呼着,“这回我家的牲畜产羔有救了。”

  在检查变压器中,崔光涛发现是低压二次线A相线熔断,他组织人员实施安全措施,自己上杆作业。北风卷着雪花呼啸着,寒风刺骨,扳手和钳子冻的透心凉。干活不能戴厚手套,只能戴线手套,风一吹,就和没带一样。“光涛冷吗,下来暖和一下,我上去,”队友向他喊着。“没事,马上就弄好了。”小崔从杆子上下来时,头上结满了霜,变成了白胡子圣诞老人,双脚已经冻麻,他使劲的蹦着。 “住下吧,明天早上走。”村民们挽留着。“不行啊,这么大的雪,快过年了;不知道哪儿还会有停电事故。”小崔回答道。踏上回所的路,牧民们高声的用蒙语喊着“塔乐日哈都白那(谢谢)”,向渐渐远去的抢修队员招着手……

  亲情化力量,愧疚心中藏

  崔光涛父母老来得子,51岁才生下他,如今已年近80岁了。父母想他时就把电话打到家里,由于小崔工作忙,大多数时间都是爱人张倩接的。这时父亲总会在电话那头说“以工作为重,是个好孩子”,然后就是无语的沉默,还有母亲的哭泣声,“别哭了,孩子挺好的”。“过些日子光涛有时间,我们回去看您二老。”每当这时,张倩心里都特别愧疚,光涛在家的时候都很少,回辽宁那更是一种奢求。

  当除夕的钟鼓声敲响时,值班人员都在相互祝福一年吉祥,小崔则悄悄走进宿舍,一个人拿起手机,拨通了远在辽宁的父母电话:“妈、爸,春节吉祥。” “喂,喂,是光涛,是光涛,老伴儿,是儿子的电话,是儿子的电话。”那边传了急促激动的声音,“儿子你好吗?儿子,妈和你爸想你啊,呜呜……”话筒里传来了老母亲的哭泣声。“爸妈,我很好,我没有给你们丢脸,我们这儿已经安全度过了供电高峰,没有出现停电事故,群众没有一户停电,爸妈,我知道这是我送给你们二老最好的礼物。”小崔使劲地将手机贴在耳边,可是还是颤抖着,眼睛的泪水,已经不知不觉的流了下来。他的眼睛里出现了年迈的父母,出现他们渴望的眼神,出现了等他回家的身影……忠孝不能两全,放下电话,崔光涛又转身毅然决然的投入到电力抢险工作中。

资讯
一个音符,永远在草原旋律中腾跃
动态
没有终点心心相印的旅途
黄文光:不舍分秒“抢修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