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建立亚洲能源“买家俱乐部”迫在眉睫(观点)

盖尔·拉夫特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9月15日   第 05 版)

  9月2日,亚太经合组织第11届能源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这对太平洋两岸国家来说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好机会。能源安全问题或许是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除去各国间的差异和历史恩怨,亚洲各国都需要在解决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挑战的同时加强能源安全。

  中东地区动荡不安、尼日利亚局势不稳、对伊朗和俄罗斯实施制裁,这些国际问题都突出了降低亚洲运输系统对石油依赖的紧迫性,石油这种商品不仅昂贵,而且还面临经常性的供应风险。虽然石油市场时常发生波动,但大多数亚洲车辆仍然只能使用汽油作为燃料。 

  不同于欧洲和北美,亚洲缺乏应急的石油储备,所以问题尤为尖锐。亚太地区尤其容易受到严重石油危机的冲击,毫无疑问,这种石油危机未来必然会发生。

  就电力供应而言,亚洲经济体过于依赖煤炭,且相互关联有限。更糟的是,他们向更清洁的天然气转移的能力受过时定价机制的阻碍,在这种定价机制下,天然气价格将参考石油产品价格。这就人为提高了天然气的价格,最终要比这两种商品分开交易时更高。

  目前,亚洲进口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为每英热单位13—18美元,比北美价格差不多高4倍。石油物价指数体系也给管道燃气带来上行压力,从而给了像俄罗斯等邻近供应国家议价的能力。

  亚洲这种以石油价格购买燃气的体系就仿佛是在以香槟的价格买水,这增加了间接税,使得天然气既不能在发电领域与煤竞争,也不能在运输领域与石油竞争。高气价负担很有可能将更加严重,因为石油价格很可能会继续攀升。天然气不能与煤炭和石油相竞争这一事实正阻止着亚洲用最有效机制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亚洲如今的能源局面让市场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每个市场都独立运行,很少有地区合作。这种情况导致单边主义,以及在西太平洋地区越来越常见的资源冲突。

  在当前国际法律框架下,按照联合国公约的《海洋法》,一个国家可以要求在其经济水域之内所有资源的主权,而它的邻国却什么也没有。这种方法不仅会引发冲突,还阻碍了勘探开发。

  但如果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创立一个新机制,允许联合跨国投资和对地区资源的共同开发,开发活动将扩大地区能源版图,所有相关方都能享受到供应的增加和较低的价格。

  亚洲可以学习欧洲经验。从二次工业革命到1945年的百年间,在莱茵河和鲁尔等争议地区,争夺煤炭和钢铁引发的战争使得欧洲元气大伤。1951年为战争所累的欧洲终于走到一起,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以提高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地区合作。该机制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欧盟。

  亚洲也可以建立相似的能源共同体,来培养共享基础设施、战略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以及离岸和非常规能源的合作开发。这样的共同体可以利用亚洲的集体购买力,本质上建立一个原油和天然气“买家俱乐部”,将这两种商品的价格分离。如此亚洲经济体就相对于能源出口国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合作也可以慢慢打破石油在运输燃料方面的垄断。作为生产着全球近半机动车的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可以共同合作,生产使用非汽油类燃料的车辆,可以使用诸如乙醇和甲醇的醇燃料、天然气和电来作为动力。此类多燃料车安装灵活燃料引擎每车仅需多花费100美元,而这种引擎可以燃烧任何汽油和醇燃料的混合燃料,这样既可以降低亚洲地区对石油的依赖,也能够在原油价格上涨时允许亚洲消费者从汽油转变为更便宜的可替代燃料。

  作为日渐崛起的能源超级大国,美国即将成为主要的能源出口国,肯定会欢迎能平静能源市场且还能降低地区紧张关系的倡议。美国政府认识到如果没有更强的合作,亚洲很有可能会发生冲突,各国经济引擎也许不会再轰鸣多久。而且由于美国与大多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都关系密切,它将会促成这样的倡议,而不是仅仅表示支持。这种合作可以成为美国“重心转向亚洲”的中心点。 

  (作者系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联席主任、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高级顾问,兼任能源全球安全论坛联合主席。)

建立亚洲能源“买家俱乐部”迫在眉睫(观点)
从墨西哥特色看能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