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9月08日 星期一

“限煤令”再现江湖
消费端引导亟待强化

■陈哲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9月08日   第 04 版)

  立秋之后气温下降,人们感叹秋高气爽的同时,有细心者也注意到早晚温差加大后朦胧的“雾气”萦绕在城市低空,果断戴上了口罩。这直接提醒着人们贯穿整个采暖季前后的雾霾天气又将来袭。为做到“提前防范”,近期中央和地方又颁布了数条环保方面的政策文件,其中长春的“限煤令”在其中略显惹眼,文件要求全市限制销售和使用高灰、高硫的劣质煤炭,到2017年,实现全市煤炭消费总量逐年压缩后不高于2012年用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目前的80%降低到65%以下。

  煤炭企业费尽心思取得的诸如结盟减产、限制进口、扩大出口等等一系列行业利好还未来得及消化,长春限煤的消息再度为煤市笼上一层阴霾:与结果尚难预料的几项行业利好举措不同,考虑禁煤对大气污染防治作用的立竿见影效果,预计还将有地方政府效仿长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采暖季出台限煤举措,力求短期实现排放控制、减缓雾霾污染程度,而此类行为最终都将对煤炭需求形成新的挤压。

  诚然,经过行业人士争辩及学界人士论证,煤炭本身背上雾霾元凶的恶名、被直接限制使用确实有点冤,但由于燃煤企业众多、资质参差不齐,监管部门在现有条件下完全落实排放监管工作并不现实。加之普通民用领域更是难以做到排放管控,故而一刀切的限制煤炭使用,甚至直接设置禁燃区,成为诸多地方实现短期“环保目标”的首选。

  值得庆幸的是,这类文件在地方的制定和落实亦可谓阻力极大,尤其是长春这类传统工业城市,单是有效替代能源的补充就是地方难以解决的一道难题。不过,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多年,8月28日专门又下发支持东北工业振兴若干举措意见,提出着重推动备制造业发展,及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结合这项新政,也可以探到长春限煤的必要性和部分底气——面对即将到来的再发展机遇,节能环保工作势必先行,以避免重蹈国内多个地区只顾追崇GDP而忽略环保工作,最终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覆辙。同时,凭借高层政策的扶持,长春在去煤之后的替代能源补充工作,也将比其他简单推行去煤改气工程的地方具备一定优势。

  目前,长春方面正在努力组织气源引入工作,据悉中石油天然气东北大干网长春段将于10月底建成,在严寒天气到来前为当地供暖出力;中石油双阳区10亿立方米调峰储气库和天然气公司、燃气公司液化天然气储罐等工程也在加速建设,同时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亦在推进,清洁化能源体系正现雏形。 

  不过,结合以往经验,长春在限煤之后除了须解决替代性能源能否稳步跟进等问题,引导和改变用户端的能源消费习惯,同样是一份艰巨任务。尤其,日前国家发改委刚上调了非民用天然气价格,而煤炭价格时下依旧弱势,二者的价差明显,使用成本将直接影响当地去煤改气工作进度。故而,诸如针对应用端的煤改电、煤改气等相关补贴政策尚未落地,用户对限煤工作也难有积极支持态度。以北京为例,虽然民众深受雾霾之苦,但批量取缔工业企业燃煤行为后,民用领域工作一直推进缓慢,其主要原因就是使用成本问题未得到解决,眼下甚至还有个别企业“复煤”现象,已倒逼地方监管部门不断延后相关工作。

  整体看,煤炭因消费端难控而被动受限的局面还在持续,监管层追求政策“短平快”的同时,还应继续强化煤炭消费端管控工作,引导、培养耗煤单位和个人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的产业规划。毕竟,燃气资源缺口长期存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短期难当大任,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主力的地位实难撼动,一味限制使用绝非长久之计。

  另外,新疆广汇取得20万吨原油进口配额标志着我国原油进口的管制已经有条件放宽,其中有企业资质因素,更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LNG资源进口及接收站审批管制依旧从严,这与当下国内气源瓶颈难以突破的现实略显不符,建议监管部门适度放宽管制引入实力企业,“平衡”中海油、中石油及中石化等企业相关业务板块的亏损,助力国内能源消费升级。

  (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治污还应大力发展生物质供热
港口污染
不能成为环保盲区
拍卖+碳基金模式值得推广(专家论道“碳交易”之五)
应借鉴国外经验优化新能源汽车财税政策
“限煤令”再现江湖
消费端引导亟待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