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政策过分追求“双赢” 将损害行业发展

陈哲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9月01日   第 04 版)

  8月27日,一则“发改委通知五大电力及神华集团、华润电力、浙能集团、粤电集团于8月28日下午召开研究进口煤相关工作会议”的消息在市场疯传,引发强烈关注。因为这一相传并争议许久、落地希望甚微的政策仿佛又向前推动了一步,如成真又将是一条直接利好煤炭行业的有力政策。

  据悉,本次限制进口煤政策的方向是明确对除褐煤之外的进口煤炭征收3%-6%的进口关税,全年拟减少煤炭进口5000万到1亿吨。同时,下调煤炭产品出口关税,鼓励国内煤企的资源出口。

  对此,笔者分析,根据目前掌握信息看,监管层为照顾全局,对这一政策的制定也着实煞费了一番心思:面对绝大部分煤炭企业对进口煤尤其是褐煤为代表的廉价煤炭的冲击可谓深恶痛疾、申诉之声不断,尤其是近段时期煤价加速下挫,煤炭行业几乎陷入全面亏损境地,这一呼声更为强烈。而地方救市政策无果、企业减产限产作用未明背景下,限制外煤进口仿佛已成为监管层挽救煤炭企业的必选举措。

  但是,如果顺应煤企限制进口煤入境,来自发电企业以及市场人士的阻力也不容小觑。电力企业声称设备即按照煤炭混烧工艺设计,若禁用褐煤将影响电力稳定生产,以至于须再投入巨资改装设备,将损害企业效益。而市场人士的担忧更为严重,如果中国为刺激国内煤炭市场而调整煤炭进出口关税,人为加大国际贸易顺差,或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相关国家贸易报复行为,进而伤及其他行业,届时后果将更为严重。

  若煤炭进口政策按照坊间相传的“限制非褐煤进口、降低出口关税”内容确定,则显示政策制定者兼顾了煤电双方的基本诉求,可谓谁也没得罪。不过如此一来,监管层的态度则略显和稀泥,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煤企诉求,又未伤及电力企业核心利益。短期内虽然“调和”了行业矛盾和企业困境,但并未解决任何一方的根本问题,即煤炭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煤炭资源该否出口,电力企业应否改用高热值煤弃用褐煤,褐煤等低值煤该否进口等等问题,进而对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另外,从钢铁、煤矿及国内众多面临产能过剩局面的实体行业,再到特高压甚至内陆核电项目,监管层对企业、地方的容忍、和稀泥的处理态度并不鲜见。为争取重大项目落地,企业通常协同地方政府在项目未取得主管部门批复的情况下,以前期“三通一平”等工作为借口不同程度的开展工程前期工作,即未批先建。有的工程投入巨大,项目未批先建已耗费千万,而监管方“发现”后考虑投入体量及地方、企业面子,也难以勒令停建以及恢复原貌,只得被动批复路条,并象征性给与相关涉事企业和地方监管部门责任人以小惩。

  而地方及企业深谙此道,为争取地方投资收益或项目落地先机,项目未批先建前既已安排“顶雷”责任人,投入产出比可谓甚为“合适”。但此类行为也助长了相关行业产能无序扩张,进而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一大原因。

  可见,监管层兼顾企业诉求的同时,更应切合实际履行自身职责,为产业的健康稳健发展护航,政策的制定也应充分考虑实体产业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实现科学合理的制定上层设计,为行业的发展指路。当然,借用数日前能源局某官员的话讲,时下国内监管部门与企业、地方政府间存在行政级别、辖权交织等众多问题,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也难以随心所欲的制定和推动行业政策,甚至时常面临有职无权的尴尬局面,不过配以目前加速推进的国企改革,相信类似问题将在后期逐步减少,而监管部门也将摒弃“和事佬”角色,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粮能联产”大有可为
北京光伏现象(老红看光伏)
政策过分追求“双赢” 将损害行业发展
不必高估民企进入油气上游的冲击
必须引导全民关注碳排放与碳交易(专家论道“碳交易”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