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

三顽疾催生油气管道安全事故

周修杰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8月25日   第 04 版)

  油气输送管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原油天然气的泄漏、污染了土壤水源和空气,还给相关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名誉损失,多起事故的接连发生使得普通民众、舆论媒体高度重视,纷纷建言采取全方位举措进行整顿,但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详细解读,三大顽疾若不根治则我国油气管道安全事故将长年存在!

  第一,油气输送管道多由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国企央企负责,各项工作未能及时到位与相关人员和企业疏于防范、缺乏安全意识有直接关系,多个安全事故完全可以在隐患发生之时就将其消灭,而不至于待事态扩大化之后再采取各项举措进行弥补。追究责任、抢险救人、紧急疏散等措施都是后期弥补性措施,并不能对现有问题的解决起到丝毫作用,已经损失的生命财产无法追回,所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将长期存在,有甚者还可能影响当地整个管网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第二,油气输送管道的规划存在着重大问题。水、电、油、气、通信设施等各项材质可以共用起同一大管道,也可以分开建设,但我国尚未就此问题达成一致看法,各地具体做法有差别,实施力度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各种管道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乱象,安全隐患必然时刻存在,一旦某一区域、某一环节稍有问题出现,则整个管网系统便可能出现重大事故。这与欧美国家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把控的做法有本质性区别,所达成的效果也相去甚远。

  同时,我国管网的铺设工作并未有效考虑城市化进程和管道自身承载能力。这在二三线城市表现尤为明显,地方政府一味忙于扩张城市规模,对基础设施和关照度并不高,管网工程往往是面子工程,出现问题会重新审查,审查后又出再度出现问题。如此反复折腾造成资源浪费、管网承载力不高。一线城市也存在这种情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更是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第三,油气输送管道的监督机制并不高效。从表面上来看,国家行业标准早已完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共同审查,以期能够确保各项问题被解决在萌芽状态。然而,信息披露机制、信息共享系统并不完善,普通居民甚至不晓得自家住宅附近有多少管道线路。这会增加居住的不稳定性和居民恐慌心理,从而使事故发生时损失额度大大增加。

  加之舆论媒体在监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有出现问题后才会有大量报道出现,很难起到事前的预防作用,部分记者在采访时甚至会遭遇到涉事企业的重重阻挠,严重影响了真实信息的及时传播,不利于普通居民了解事实真相,对于接下来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更是无法发挥有效作用,致使绝大部分情况下企业自行建设、自行运营、自行监督,多重隐患长年存在也实属“正常现象”。

  国家层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制定并落实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和企业规制,还试图通过增加舆论宣传来影响普通居民和舆论媒体的看法、做法,希望将诸多问题解决在微小最小阶段。最近两年的反贪反腐工作开展的异常激烈,国企央企高管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力惩处,在管道施工环节的挪用资金被追缴回来,部分人士影响整个行业标准的现象基本消失,这为新一轮的管道整治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接下来,企业层面和舆论媒体所承担的关键作用应当及早发挥出来,全方位、立体化、高效化的监督惩处机制亟待确立完善,执法部门应以严刑峻法保障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惩处,具体的行业标准、技术指标则要比一般企业高出许多,确保行业安全性的前提下,为杜绝隐患保驾护航。而监管部门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更加明晰,追责制应及早实施,不作为也应给与严惩,从而确保不良项目、不合理规划得到及早解决。

  (作者系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行业研究员)

能源监管岂能成变相“审批”
光伏产业的根本出路在国内终端市场?(老红看光伏)
天然气替代致“十三五”现柴油需求峰值
三顽疾催生油气管道安全事故
市场手段是最有效治污之道(专家论道“碳交易”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