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陕西院藏汉情深提速度

■本报记者 王静 特约通讯员 黄雨晴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8月18日   第 31 版)

  陕西院勘测人员在现场进行塔基定位测量。
  岳英民/摄

  作为川藏联网工程设计的主力军之一,陕西院承担了妥坝-玉龙变电站220千伏线路、玉龙变配套110千伏线路工程的设计任务,线路长度共约140千米。妥坝-玉龙区域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全部是山区线路,平均相对高差200-300米,最大高差达500米。高海拔、崎岖山路……异常艰苦的建设条件使这项工程成为陕西院建院以来踏勘难度最大的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陕西院不遗余力地奋战在雪域高原,用满腔的豪情壮志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凯歌。

  川藏联网中的“陕西院速度”

  陕西院将该工程列为“第一工程”,成立了以院长许万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解决设计和工代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行工程组每日向主管院领导汇报、再由主管院领导向院长汇报的日汇报制度,层层审定现场方案,实时掌握工程的进度、质量、人员安全等情况。

  陕西院的工程驻地在西藏昌都市,因为工程人员都来自平原,到高原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近一半人员出现了头晕、呕吐等严重的高原反应,连正常走路都会感到很费劲。同时,高原恶劣的天气也考验着工程人员,暴雨、冰雹、狂风、暴晒瞬间变换,让大家体会到了“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从我们来到昌都那天开始,每天下午3、4点左右都会下一阵大雨,还经常伴随着冰雹,而这会儿正是我们干得最热火朝天的时候,如果返回就太耽误进度了,所以我们就见缝插针,看塔位、测塔基、拍照,抓紧时间赶进度,坚持把当天的任务干完。”队员张腾飞说道。

  踏勘的途中,工程人员每次都必须经过一条十几米宽的河流,此时的河水冰冷刺骨、水深浪急,为了抢时间,小伙子们全然不顾刺骨的寒冷,都挽起裤腿,趟水过河。林深草密的山中,工程人员经常遇到随时出没的蛇,有一次,大家在山腰废弃的房屋里歇脚,刚要踏出房门就碰上了一条半米多长的花蛇,差点踩到蛇身上,吓得工程人员出了一身冷汗,幸好花蛇也被人声吓走了,大家才松口气,调整自己惊魂未定的心绪继续出发。

  依靠顽强的意志,工程组拼尽全力完成了一基又一基塔位任务:“我们是陕西院的钢铁战士,我们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梦想!”正是这份梦想支撑着陕西院的钢铁之师在进场最晚的情况下,仅用了24天时间就完成了254基塔位的定位工作,并且没有发生过一次改线,在参与的设计单位中创造了高原作业的“陕西院速度”,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速度。

  藏汉情深共筑“天路”

  在踏勘前期,为了避免民族风俗引起的纷争,工程组积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容易引起民族争议的问题,聘请精通汉语的藏族同胞担任翻译,与当地藏族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每天外出踏勘时,这位藏族同胞都和工程人员一起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不仅帮助工程组与当地沟通协调,还帮助工程人员搬运笨重的仪器设备,确保了工程踏勘的顺利进行。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在艰苦的踏勘过程中,陕西院工程组与当地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和艰苦自然环境的影响,昌都妥坝乡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教育、医疗等资源极其匮乏。工程组队员们自发组织了捐赠活动,向妥坝乡捐赠文具及常备药品,虽然物资不多,价值也不高,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藏族同胞的燃眉之急已经是陕西院工程组最大的心愿。

  同时,为了保障工程人员在高原山地作业的安全,陕西院建立了建院以来最好最完善的保障体系。工程人员进驻现场前,陕西院先遣组入藏进行前期摸底工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积极联系条件较好的住宿营地,对所有出行人员进行体检,采购适应高原野外踏勘所需的生活物品、防护器具、医疗药品和救护装备。工程负责人岳英民介绍道:“为预防高原病的发生,院里聘请了2名医护人员,还配备了越野车,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带给我们极大的信心和力量。”

  目前,川藏联网工程正在施工的紧张时期,陕西院从工程开工之日起至今已连续派驻十余位工代人员常驻工程现场,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建设,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陕西院将继续努力,全力以赴确保工程的顺利投运,为藏族同胞送去光明,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甘肃院点亮藏区长明灯
热点
陕西院藏汉情深提速度
图片新闻
中能装备
雪域高原添“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