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甘肃院点亮藏区长明灯

■特约通讯员 邱福荣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8月18日   第 31 版)

  已组立完成的铁塔矗立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区
  邱福荣/摄

  曾多次参与西藏电网设计的甘肃院,是中国能建在川藏联网工程西藏段唯一一家承担500千伏线路勘测设计任务的省级电力设计院。该院负责环境艰苦、交通条件最恶劣的芒康县脱果洛至察雅县前进线路的设计、以及包12、包13两个标段的施工配合任务。

  为了啃下川藏联网工程这块“硬骨头”,工程开工前,甘肃院就已经派出先遣组入藏进行前期摸底。甘肃院负责设计的线路处于藏区芒康县措瓦乡和阿孜乡无电区域,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地形十分陡峭。

  “从山上滚下一块肉,连善跑的藏狗都追不上,工作条件太苦太累了。”参加初设的甘肃院川藏联网总工程师马存石感叹。西藏野外勘测设计的艰辛难以言表,不亲身经历更是难以想象。

  “没有路,路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外业组郭豫东说。芒康县脱果洛至察雅县前进线路是川藏联网工程交通运输条件最恶劣的标段,仅有一条坑坑洼洼的乡道砂石路具备通车条件。高原山高峭壁多,线路沿途大部分地区汽车无法通行,“交通基本靠走”。 

  对于甘肃院的技术员来说,每一次野外勘测都是一次冒险。悬崖陡坡边,为了防滑,要脱掉鞋袜,赤脚踩在尖锐锋利的石头上,脚下钻心痛,脸上汗水淌。上山时要手抓树枝,脚蹬岩石缝,一点一点挪动。下山时要像壁虎似的,趴在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整个身体一点一点往下滑,稍有不慎,身体就会失去重心,跌落山谷。不足百米的距离,却像难熬的炼狱,要艰难跋涉一个多小时。

  尽管险象频生,但是仍阻挡不了技术员跋涉的脚步。“一天要爬好几座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头,定位、打桩、测断面、查勘地质、清理现场,一个作业点一个作业点地测量记录,一个塔位一个塔位地进行定位。”地质专业的穆红文说。在地形恶劣、空气稀薄的藏区高原,甘肃院的电力拓荒者穿越荆棘灌木、攀爬陡峭岩石,用自己的脚板一步一步丈量藏区的山水。

  白天要跋山涉水进行勘测,披星戴月回到营地还没得到片刻歇息,技术员又开始与时间赛跑。高原缺电,晚上柴油发电机只能保证4个小时的供电,技术员要争分夺秒地利用宝贵的时间,加紧整理资料,进行内业设计。在这种艰苦环境下,甘肃院完成了工程的勘测初设,仅完成的施工图纸就有15卷56册。

  艰苦的勘测,让技术人员摸清了高原地区工程的“脾气”,在设计的时候更加注重应对高海拔、高寒地区的挑战。线路直线、转角分别采用酒杯型、杆字型铁塔,主要受力杆件采用Q420B高强钢,复合绝缘子、耐磨金具满足极端气候设计要求,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和免维护性。

  甘肃院负责的线路段由两个平行单回路线路段构成,每回长约74千米,塔位最高海拔达4689米,交通极其闭塞。“我们全线采用数字摄影室内选线与卫星定位相结合的方式,以高质量航片辅助路径选择和塔位确认,提前完成了初设阶段工作,保证路径优化合理、缩短工程工期。”现场工代组结构专业的主设人李群介绍。该院灵活架设的轻型货运索道,解决了交通不便和运输困难的问题。

  甘肃院考虑周全的前期设计,为后期施工带来了极大便利。该院设计代表常驻现场,全天候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满足现场基础浇制、铁塔组立、导地线展放、附件安装等工程各个阶段施工图纸的需要,有力保障了施工进度。

  截至8月初,甘肃院设计配合的两个施工标段,全线铁塔组立和导线展放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完成工程量的95%以上。当前正在全面开展施工架线和附件安装,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白天爬、晚上画”,是甘肃院电力拓荒者在川藏联网工程中真实的工作写照,一条条银线是他们跋山涉水的脚印,一座座铁塔是他们忘我奉献的丰碑,他们用艰辛驱走黑暗,用智慧点亮藏区,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为藏区点亮长明灯。

甘肃院点亮藏区长明灯
热点
陕西院藏汉情深提速度
图片新闻
中能装备
雪域高原添“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