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播撒光明到藏区

中国能建全力推进川藏联网工程建设

■本报记者 陈宏义 特约通讯员 禹宗贵 刘高成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8月18日   第 29 版)

  ■玉龙220千伏变电站
  ■昌都500千伏变电站
  ■邦达220千伏变电站
  ■巴塘500千伏变电站
  ■乡城500千伏变电站

  8月5日,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旗下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简称“西南院”)牵头系统规划和勘测设计的川藏联网工程成功完成“五跨金沙江”作业,导线穿越川藏两地,横空架起一条电力输送的高速通道。这是继青藏联网工程后,又一项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重大输变电工程。截至8月上旬,该工程铁塔基础施工和铁塔组立已基本完成,线路完成50%以上,变电工程土建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主设备安装有序进行,有望2014年底实现建成投运。四川甘孜州南部和西藏昌都孤网将联接国家电网主网,步入“大电网”时代。

  问道川藏联网天险

  藏区高原向来是一块山高路险的神秘胜地,60年前,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付出巨大牺牲,开辟出青藏、川藏2条公路,成为联接藏区的关键通道。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如今,被誉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将架起一条电力天路,搭建起川藏沟通的又一座重要桥梁。

  中国能建是川藏联网工程的“先遣军”和勘测设计的“主力军”,以西南院牵头进行系统规划和勘测设计,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及所属的北京洛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洛斯达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所属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分别简称“西北院”、“中南院”)和中国能建集团装备有限公司所属江苏电力装备有限公司、湖南省电力线路器材厂、南京线路器材厂(分别简称“江苏装备”、“湖南线材厂”、“南京线材厂”)、甘肃省电力设计院(简称“甘肃院”)、陕西省电力设计院(简称“陕西院”)等单位参与,积极配合建设坚强国家电网的战略部署,助力川藏联网工程。承担了工程前期的规划咨询和全线可研、初设任务,在施设阶段,承担了巴塘、昌都500千伏变电站及全线70%的线路勘测设计任务。继设计参建我国“三交六直”特高压输电工程和三峡水电外送、跨区联网、疆电外送、青藏联网等重大输变电工程后,中国能建再次攻克川藏联网工程勘测设计难题,写下新的传奇。

  川藏联网工程全线1500多公里,穿越多条河流和高山丛林,沿线大多为高山峻岭和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西南院副总工程师许泳做过形象的比较:“青藏联网是高原上的平地,川藏联网则是高原上的高山大岭。”西南院设计工代组组长甘睿形容这次勘测设计的终勘作业“几乎是在绝壁上攀岩。”

  川藏联网工程线路位于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横断山断裂带。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隐患大。“这里3级以下地震经常发生,进入现场以来测到的地震就有70多次。8月3日发生的云南鲁甸6.5级地震,距此仅有300多公里。”西南院四川巴塘、西藏昌都500千伏变电站主设人卢懿介绍说。

  在勘测设计中,作为牵头单位的西南院,成立了以院长宋培庆为组长的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提供优质高效的设计服务,把抗震课题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创造性地在基座中加装叠成橡胶抗震垫,让设备同地质隔开,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好比是给设备装上了弹簧,抗震性大大加强。”西南院川藏联网设总黎亮说。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对环保要求非常之高,“在设计中,我们多考虑少占和不占农田,同时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工程修建前是草地,修建后还要恢复成草地。”同时,从地形考虑和保护四川巴塘县竹巴笼矮岩羊自然保护区的需要,西南院特意规划设计出“走跳棋”般的“五跨金沙江”路线,绕过自然保护区。西藏察雅至芒康公路沿线附近的输电线路几乎全规划在远离公路的“无人区”,以保护沿线生态环境。

  电力天路的光明之旅

  在巴塘县城,饭店和旅馆都备有发电机,经常性的停电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等川藏联网通电了,我们可就省心了。”经营一家旅馆的经理聊天时告诉记者。

  黎亮介绍说:“从建国到现在,昌都地区一直孤网运行,受气候影响的原因,藏区居民用电习惯和低海拔地区相反,冬季用电多,夏季用电少,供需矛盾明显,川藏联网投运后将很好解决这一矛盾。”

  其实,西南水电开发无论从潜力还是从规模上看,都有着非常大的空间,特别是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区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未来金沙江、澜沧江和玉曲河水电送出存在很大需求,加上大渡河及雅鲁藏布江等流域的水电开发逐步展开,电力输送的前景非常光明。

  受交通制约,这条电力天路的光明之旅步步艰难。40万吨设备物资从川藏、青藏公路长距离运输进来,工程全线约60%的塔位为车辆无法到达区域。位于四川甘孜州巴塘县的国家电网公司川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处长、总指挥助理易建山说:“整个工程采用标准化索道运送设备物资,全线架设1.5吨级货运索道900余条,架设长度1100余公里,服务铁塔1800余基,索道规模前所未有。”在如此复杂的地理环境下,洛斯达公司提供的地理信息航拍图和数字化工程管理平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跨过高山大岭,穿越滚滚金沙江,川藏联网工程将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联接起来,工程新建四川乡城-巴塘-西藏昌都500千伏线路1009公里,新建昌都-玉龙、昌都-邦达220千伏线路512公里,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新建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项目批复概算66.3亿元。这一宏大工程将大大盘活西南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大电网”的建设,结束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区严重缺电和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同时对这一地区的电力外送创造了条件,对加快昌都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川藏两地藏区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国网四川甘孜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辉介绍说,一个历时四年、耗资近190亿元、惠及当地无电人口的“户户通”电力天路工程也在同步推进,2012年,抢通了四川电力新甘石项目,给包括川藏联网在内的后续项目开了个好头。

  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的目标是看到通电,要是不通电回去的话我会睡不着觉。”甘睿略带玩笑地告诉我们。而他从今年2月份坚守至今,还没有回过家。像甘睿这样为了播撒光明的约定,坚守藏区高原的人不在少数,电气专业主设人曹尹,已经参与了我国海拔最高的两个变电站的设计工作,这些战胜了太多艰苦的电力设计师们,无疑是川藏联网工程中最可爱的人。

  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的恶劣自然环境,肺水肿、脑水肿的潜在威胁,一直在考验坚守工作岗位的人。在线路勘测设计阶段,风餐露宿是常事。“凡是参与前期工程勘测设计的,都有在山上露营的经历。”黎亮说。其中一支野外勘测队伍连续在无人区露营了2个多月,每天吃干粮,睡帐篷,“山上蚊虫防不胜防,我们往往被叮得一身是包,连洗澡都是奢望。”西南院勘测设计人员张子健回忆自己工作经历仍记忆犹新。

  不期而至的塌方和泥石流,往往让野外勘测处于进退不得的境地。“我们院的队伍每次出发都要带够一周的干粮和水以备救急用,就怕被堵在外头不能出来。”西南院党委书记李蕾说。每次进行野外勘测线路,高原稀薄的空气让每爬一座山都要付出十倍的体力。“这里的山高差都在600米左右,一天征服一座大山已经很不容易了。”艰苦的环境让大家更为团结,每一项勘测任务结束,必须等全部人员到齐大家才开饭,有次勘测山实在太高,等全部人员回来已经晚上11点了,先下山的人依然在约定集合地点耐心等待。

  甘肃院设计工代李群告诉我们:“现场最远的作业点离西藏芒康县城100多公里,察芒公路非常难走,去那里都要带好几天的生活用品,为保证安全一般住在那里半个月后回来洗一次澡。”甘肃院设计工代王开繁对高原生活感触颇深:“这里煮米饭都是夹生的,水烧到60度就开了。”“再过十二天我来这里就满一年了,说是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可是每次洗澡前要先吃感冒药做预防,在这里感冒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一位李姓监理说。

  “艰苦不言辛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流传工地的一句话。中国能建建设者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苦奋战,特别是在设计施工图纸的“大干100天”期间,“几乎每晚都要熬到凌晨两三点钟。”而今,蓝图绘就,即将变为现实。艰苦的工作换来的是扎实的设计成果,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川藏联网工程副总指挥丁燕生评价川藏联网工程:“在前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地质、气象资料,确保藏区江河水源不受污染,动植物繁衍生息不受影响,实际施工阶段更改不多,体现了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

  “眼下就是加大力量干好后面的工程,把川藏联网的句号划好!”川藏联网负责人说道。目前,川藏联网工程建设者正朝着2014年底工程建成投运的目标冲刺。届时,光明将播撒到藏区,人间的温暖送到雪域高原。

  

播撒光明到藏区
川藏联网工程“五跨金沙江”(图片新闻)
珠峰故乡开启“铁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