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

杰出贡献企业: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协同创新带动核电装备国产化

牟思南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8月11日   第 20 版)

  由中国能源报社组织的“第二届中国能源装备优秀人物/企业”评选已于7月28日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上公布表彰,共评选出“终身成就人物”、“领军人物”、“杰出贡献企业”、“十大优秀管理者”、“十大自主创新企业”、“十佳民企”、“产业园区十强”7个奖项,共计14名优秀个人和33家优秀单位。

  为进一步弘扬楷模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力量,凝聚发展的动力,本报从即日起开辟专栏,对获奖人物/企业进行跟踪采访报道,挖掘获奖背后的点点滴滴,为我国能源装备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凝聚正能量。

  

  在7月28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上,为表彰通过依托工程带动能源装备企业提高自主化水平、加速国产化进程的工程项目企业,重磅推出“2014中国能源装备杰出贡献企业”获奖名单。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自主发展核电是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核电装备国产化则是自主发展核电的基础。从岭澳核电站二期项目的64%、宁德项目的80%,再到阳江项目5、6号机组85%,这一串国产化率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在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委的领导下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支持下,核电建设单位同广大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一道,共同推进核电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从2005年岭澳二期项目伊始,国家能源局不仅对核电项目国产化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实施计划的落实、国产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从中广核与沈鼓签订的第一份核级泵联合研发协议,到与一重、二重、上重签订的主设备大锻件工艺评定协议,再到与相关企业签订的涉及机电仪等方面的联合研发协议、长期供货战略协议等等,都是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和见证下顺利完成的。这些协议的签订和不折不扣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崛起。当国产化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国家能源局给予了充分肯定;当遇到重大问题时,国家能源局及时给予了协调解决,正是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下,中广核与装备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已形成无缝对接,极大地促进了核电国产化的进程。

  据了解,作为我国第一家核电专业化工程管理公司,中广核工程公司依托18台在建机组逾2000亿总投资的巨大市场,带动了整个产业链5400多家企业共同发展。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和大规模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技术能力大幅提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电装备制造体系,具备了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的供货能力。

  事实证明,协同创新的作用取得十分明显的成绩:以一重、二重、上重为主的大型重装企业通过在大型铸锻件方面的攻关,从红沿河一期工程开始,大型锻件开始实现国产化突破;以东电、上电、一重、哈电等企业为主的核岛主设备制造企业,在岭澳二期工程实现国产化的经验基础上,设备加工、成型、装配能力全面提升,除部分关键部件外,已经实现全套核岛主设备独立供货任务;以沈鼓、重庆水泵、阿波罗、大连深蓝等企业为代表的核电泵制造企业和以大连大高、中核苏阀、江苏神通为代表的核级阀门企业完成了核级泵阀和重型非核级泵的研发,使核级泵阀国产化率由岭澳一期的4%和6%分别提高到75%和80%。

  近几年,中广核一直致力于产业链质量协同机制建设的推进,先后出台了核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完整统一的质量事件报告体制和覆盖产业链的经验反馈体系,积极推进产业链基层作业班组的建设与评选活动,对部分高风险单位开展驻厂质保帮扶活动。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为降低国产化设备的制造质量风险,确保核电设备质量和核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岭澳核电站3、4号机组、红沿河1、2号机组、宁德1、2号机组、阳江1号机组陆续投运以来,机组运行状态良好,没有发生非计划跳堆事件,机组能力因子均达到或高于WANO国际标杆的中间水平,其中红沿河1号机组、宁德1号机组首循环能力因子达到WANO优秀水平。

  由中广核工程公司牵头成立的“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大力推进核电装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从2009年成立之初的51家,发展到目前74家,涵盖装备企业、科研单位、高校产业联盟,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宗旨,以“更具有开放性”、“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思路形成了以中广核为中心环节的协同创新新局面,探索出一条全产业链协同合作的“中国大装备”发展新路。

声明
水电装备在国际具备一流竞争力
协同创新带动核电装备国产化
多重优势打造电缆强企
电网快讯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