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

美媒对中国减排看法转变(外媒看中国)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8月11日   第 05 版)

  日前,《今日美国》报道称,中国在控制污染方面毫无作为的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引发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越来越充足,“不作为”的看法已经渐渐让位于另一个观点:美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目前来看毫无意义。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表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增加的排放量大大超过美国减少的排放量。

  姑且不对这种消极观点作出评价,美国的单边行动无法拯救地球确实是真的。美国约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6%。单靠美国自己,削减现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划很难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产生任何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国。目前,全球超过20%的二氧化碳来自中国的排放。

  这使得,中国的煤炭消耗量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科学家指出,要达到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幅度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必须逐渐减少。

  尽管煤炭储备,一直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着充足动力,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但在美国当下,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对减少煤炭依赖毫无兴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发电、工业及生活用煤所排放的有害气体,是时常笼罩北京和其他城市的雾霾的主要源头。北京方面视空气污染为威胁公众健康、引发社会不满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一种新的手机应用软件,许多中国城市的居民都可以实时了解空气污染程度。在很多地区,政府已着手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定价。此外,中国还继续加大对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投资。

  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已经认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如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干旱及极端天气的增多。然而,保持经济增长依然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在未来的气候大会上,美国和中国,作为温室气体的两个最大排放国,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希望中美可以通力合作,而不要视美国所采取的行动是给中国施加的所谓压力;也不要因相互制约,而“不作为”。

  

  中国在北极的博弈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近日报道称,20年后,中国的目光将不会聚焦在南海或中亚草原。北京会望向一个更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以满足对资源的渴求。

  广阔的北极圈蕴藏全球约13%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未探明天然气。许多科学家认为,2030年9月,北极冰盖将融化,那时该地区将成为资源“富矿”。不过在那之前,一场新的大博弈早已把北极囊括进来。

  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经济增长所需的许多资源都靠进口。今后,中国若要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将不得不到越来越远的地方寻找自然资源。经过北极圈的北方航线将为中国提供多元化贸易路线前所未有的机会。且经由北方航线的中欧贸易将更快、更便宜。

  中国不是北极圈国家,也不是北极理事会成员。不过这反而对中国较为有利。作为中立的观察员国,中国避免了俄罗斯曾与其他成员国所发生的矛盾。中国坚持参与科学和环境研究,以累积国际信誉。

  事实上,中国每年将投入6000万美元用于新成立的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国对北极营救行动的参与也有助于改善其国际形象。但是,尽管中国在北极进行科研,其在北极的动机仍显而易见:资源和贸易。因此,加强与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对北京来说极为重要。

  中国与冰岛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及为冰岛银行提供的5亿美元货币交换支持项目,是这一战略的起点。

  北极大博弈日益明显,而最近的世界大事也有利于中国。俄罗斯企业因受到西方同行的孤立,将不得不在北极寻求北京的资金和协助。实际上,中石油已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就北极石油开发达成协议。

  关于中国在北极的博弈,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政治地理学教授弗里德里克·拉塞尔表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行动并没有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北极地区的非传统安全。现在北极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生活在当地的人却不得不适应这些快速变化。此外,不断增多的交通运输以及资源开采也增加了北极地区发生事故的风险。”

  在拉塞尔看来,中国在北极的真正利益有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对北极航运和资源所带来的商贸机遇确实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中国的利益和兴趣并不仅仅局限在北极,在中亚、非洲、拉丁美洲,中国公司和企业都显得积极活跃。

  其次,中国也强烈希望在有关北极的国际论坛会议中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主张。中国政府希望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能够得到认可,所以中国非常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地区组织以表达自身的利益和关切,这些诉求都是很合理的。不过中国必须要尊重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并不是北极国家。

  (本报综合)

北海油气衰退恐难阻苏格兰独立梦想
美媒对中国减排看法转变(外媒看中国)
原油出口解禁看起来很美(观点碰撞)
美国应该终结能源保护主义(观点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