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能源市场化改革袭来装备产业转型追在眉睫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8月04日   第 20 版)

  ■张国宝

  ■王计

  编者按  

  在7月28日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召开间隙,与会的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气”)董事长王计接受了中国能源报和新浪财经的联合专访,就能源装备走出去、装备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度交流。

  张国宝:装备走出去需项目来依托    

  ■本报记者 路郑  

  近期,国家领导人纷纷当起了“推销员”去国外推销中国的能源装备,装备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在谈到重大项目与装备走出去的关系时,张国宝认为, 中国装备走出去,如果没有重大项目来依托,做出来的产品不会有人要。因为重大项目的用户不放心国产首台套。他们要可靠、要专业、要名气。用户们认为从国外进口的,就是保险的。因此往往倾向于要去搞国外进口产品设备,而国内的装备制造业费了很大的力气攻关出来的产品,也不一定有人要。所以,装备走出去需要与重大项目相结合,这是条非常重要的经验。

  在谈到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时,张国宝用自身的经历告诉记者:“如今,装备制造业一直提倡国产化进程的问题,其实国产化也需要有重大工程项目的依托。如果没有,只是为研发而制造,肯定是找不到出路的。比如,风力发电就碰到过这个问题,当时科技部支持过一个国产风力发电机。在沈阳依托沈阳工业大学搞了个2兆瓦的风力发电机,但做完后没人愿意使用,因为用户认为1.5兆瓦的国产都已经很好了,3兆瓦的也有人做了,我怎么还要用2兆瓦的?因此这个事例就说明如果没有项目做依托,盲目地去搞攻关,找不到合作人,有时候叫事倍功半。”

  中国的能源装备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和国际上的一些巨头装备制造业相比,如ABB,GE,西门子等,差距依旧是很大的,面对这一现状,张国宝回忆道:“当时曾培炎副总理就曾说过,中国整个机械工业的产值加起来都不如一个GE公司,一个GE公司相当于我们一个机械工业部。主因在于,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大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够跟GE公司或者像三菱重工那样的企业媲美。尽管中国目前出了一些企业,如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但这都只是装备产业里的一个门类,只做同一种类型的设备,而GE就不是,它不止做发电设备,它连飞机发动机设备都做。因此系统化、全面化是国内装备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其次,在谈到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与金融相结合时,张国宝告诉记者,产业做大需要实行设备租赁制。如GE一样的末位淘汰法,不断吸收新的产业进入,并且推广企业产品设备的租赁。但是在中国,一直都是一锤子买卖,不懂得租赁意识。这些都是阻碍我国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原因。

  如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的比重比较大,这是一个现实状况。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人们用可再生能源,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做法。因为风也好,太阳能也好,这些是取之不尽的,是自然界循环的。因此,从科学发展的趋势来讲,人类需要找到新的能源来替代,至少是部分替代化石能源,这绝对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张国宝明确地表示。

  王计:大型发电设备集团未来挑战大于机遇

  ■本报记者 成思思  

  未来的革命首先依赖于能源革命。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能源革命要从生产、消费、供应、技术等多个环节上抓住国家全面进步的根基。能源革命为我国能源战略带来重大变化的同时,装备企业将面临怎样的现状?未来应如何确定发展方向?对此,王计向本报记者分享了看法。

  巨头重组博弈升级

  国外装备企业巨头都采用多元化战略布局,而反观国内企业,各自为政,缺乏优势互补,无法形成合力。

  对此,王计对记者表示,行业巨头的整合,是国内能源装备企业近期谈论最多的话题,同时也使其倍感压力。

  “2013年,三菱重工与日立火电业务合并,彼时我们认为两家重组的动力更多的是屈从于市场需求,中国装备企业借着国家发展势头成长很快,国外企业压力倍增寻求重组,因此我们并未感到太大压力。但是今年GE收购阿尔斯通能源业务一事使我们压力巨增。市场化带来的这场博弈绝不简单, GE原本已经退出火电和水电,主要业务在燃机,但这次重返制造业表现坚定;阿尔斯通走出了困境,结合到了GE现有的优势,未来的“老大”一目了然。中国企业面临的压力很大,我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特的创新能力。东方电气最大的成功在于对各国技术的兼收并蓄,但是这个机会在未来会有所变化,今后十年的挑战将大于机遇。”王计说道。

  投资需结合能源结构调整方向

  作为为数不多的拥有六大发电设备制造能力的装备制造集团,未来东方电气的投资重点将围绕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而展开。

  王计表示:“过去机遇大于挑战,现在是挑战大于机遇。因为现在电力严重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在充分享受电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了新需求: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绿色低碳。因此,装备企业要改变自身的追求方向。很多人说煤电没有未来,决不是这么简单。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天然的资源禀赋决定如若完全放弃煤电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使煤电达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同样,水资源短缺,但完全放弃水电更是不现实的做法。风电领域不断出现新技术,综合反映效果不错,但由于该领域需求有限,因此不可能将资金和精力都投到风电。核电重启,但一拥而上也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们的投资和精力投入都要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一致,例如天然气发电,此次中俄签订天然气供气协议对未来国家发展是了不起的大事。但东方电气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发电设备企业,不可能将全部资金投入到燃气厂。能源装备企业需要调整自身方向,认真对待和适应未来市场。

  体制机制要更市场化

  “中国装备企业面临行政壁垒、行业壁垒、区域壁垒等,壁垒比长城还厚。中国未能打造出GE、西门子这样的巨头,其中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目前的体制机制没能搭建出使企业和资本市场自由结合的平台。”王计说道。

  如今很多大型装备企业已由过去单纯出售产品延伸到成为整个方案的提供商,且服务比产品的盈利能力更强,东方电气在这一转型中面临了自身无法驾驭的难题。

  “东方电气为用户提供设备和EPC总包服务,但由于原有的资源配置存在缺陷,工厂和研究院分离,这种简单的行政组合方式制约企业向前发展。如今我们看到了这一问题,希望努力把整个产业链打通。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很多行政力量造成了大而不强的现象,限制了很多发展潜力。一旦打破体制机制的壁垒,中国能源装备行业还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高潮。”王计如是说。

能源市场化改革袭来装备产业转型追在眉睫
改革背景下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