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6月02日 星期一

种地从今不靠天(电力与新农村)

本报特约撰稿 王庆文 张慧 刘新颖 本报记者 贾渊培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6月02日   第 27 版)

  5月24日,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古里金村鬓发斑白的老支书郝文举站在田地里,望着身旁15千瓦的潜水泵涌出的清流渐渐滋润干涸的土地,双眼泛着激动的泪花:“这是救命的水啊!咱村儿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老支书其实并不老,刚刚五十出头,而且身体硬朗得就像壮小伙子,扛起将近200斤的一麻袋黄豆跟玩儿似的。斑白的鬓发,是因为没水灌溉愁的。

  古里金村基本农田两万两千亩,全部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干旱缺水。山坡地一旱就种不了,人力浇杯水车薪。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他就整天盼着下雨,为水发愁。2009年,扎兰屯地区整个春种季节滴雨未下,全村儿的地全部撂荒,颗粒无收。土地日渐干涸龟裂,老支书日渐鬓发如霜。

  今年又遇到大旱,春耕季节已到,春雨却迟迟不下,农民急得直跺脚,眼巴巴地盼着农灌线路工程尽早开工、尽早竣工。扎兰屯供电公司对此高度重视,经请示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有关部门同意后,为新增农灌负荷报装开辟“绿色通道”,报装材料齐全后就同意开工,报装流程和工程施工同步进行。工程完工就验收,验收合格就送电。

  为供机井用电的变压器合闸送电后,两位供电所员工介绍说,这条农灌线路4月中旬开始勘测施工,5月20日竣工,总长2000千米,接带51眼机井,灌溉面积7000亩。按照现行电价规定,农灌每度电仅0.33元,比居民照明用电低很多。

  村民李满仓一家都蹲在地头上,挂着自动犁的四轮拖拉机“砰……砰……砰……”的声音就像一家人等待救命水的心跳。随着泵房内潜水泵的“嗡嗡”声响起,清亮激涌的水流一下涤荡了这一家人心中的雾霾,立刻开犁下种,开始播种这一年的梦想。

  村民赵福贵看着水流通过输水管路均匀的流进自己的田地里,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要不是这农灌线路架进我们村儿,给我们送来救命水,今年我家这50多亩地就得眼瞅着撂荒。山坡地以前就是这样,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山下倒是有条河,但是对山坡地没用。你就是拉水把地种上了,不下雨也是白扯。苗出来以后靠拉水浇地根本整不起。这下好了,有了这条农灌线路和这些水泵,我们可以随时浇灌,再也不用为收成发愁了!”

  老支书指着田地里正在忙着耕种的村民给大家算了一笔农业帐:古里金村共有村民580户,两万多亩土地。单从玉米收成来讲,靠天吃饭,幼苗成活率在60%以下,亩产四、五百斤。利用机井灌溉后,幼苗成活率90%以上甚至100%,亩产均在一千斤以上。一年下来,机经灌溉比靠天吃饭收入整整增加1倍。

  在现场带队进行技术指导的扎兰屯供电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扎兰屯市共有50万亩水浇地,农灌线路40多公里。这些线路的产权都属于属地村民所有,不在供电部门的检修维护范围内。但是每年春耕前要给线路送电时,职工们都要对每条线路逐杆仔细检查一遍,发现缺陷及时跟村里协商处理。春灌时期无论线路出了什么毛病,村民们还都习惯性的给当地供电所打电话求助。供电所员工们每次都是迅速出现场检查排除。前几天,大河湾镇幸福村一条农灌线路跳闸,大河湾电站4名职工对一条12公里的农灌线路整整巡视了大半天,才找出故障点,排除后恢复送电。虽然是义务维护,但是职工们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大家都知道:农灌线路输送的不是电流,而是老百姓的救命水!

资讯
桐乡供电“三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注
为安装“大心脏”开路
给孩子上一堂用电安全课(图片新闻)
种地从今不靠天(电力与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