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5月26日 星期一

老杨的“山水”情结(最美央企人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李灿 特约通讯员 吴春艳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5月26日   第 32 版)

  ■杨逢春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尽管它默默无闻,尽管它风吹日晒,我对自己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走近杨逢春,感受到的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骤变出的灿烂人生。作为云南省电力设计院(简称“云南院”)一名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高级勘测设计师,27年来,杨逢春的足迹踏遍红土高原的山山水水,用一点一滴的行动诠释着对电力工程建设事业的忠诚。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杨逢春的勘测设计生涯,有欢笑,也有苦恼,但他决不轻言放弃。他坚信“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并不断鞭策自己,尽职尽责去对待每一项工作。

  一年中,杨逢春有250多天都在工地,他在踏勘现场爬过的山、走过的路已达到30000多公里。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不是一句简单的“工作性质决定”就可以轻易掩盖的。在27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先后负责或参加完成了6×300兆瓦宣威电厂扩建工程、500千伏大理变电站、500千伏小湾电站送出线路岩土工程勘测等100多项工程项目,编写专业技术报告100多份。多个项目获云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二、三等奖,他个人也多次获得先进生产者、中国能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所有与设计有关的事宜都可以找我,我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最迟第二天给予明确答复。”在担任宣威电厂六期2×300兆瓦扩建工程及开远电厂新建2×300兆瓦工程人工挖孔桩地基处理岩土工程专业驻工地设计代表期间,杨逢春自觉担当起业主、施工单位与设计院沟通的桥梁。在对桩端持力层的验证过程中,一丝不苟。对于达到验证条件的桩孔,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在长达半年的工作中,每天七点半到工地,晚上十点左右回住所。两工地共有桩孔1250个,桩孔的平均深度27米左右,最深的达44米,一个桩孔平均上下6次,最多的则达16次之多,每上下一次,浑身都沾满稀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挖孔的民工。

  敢于担当的“金点子”

  杨逢春敢于担当,为云南院工程设计、建设出了很多“金点子”。并在工作的空隙,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业主及施工单位解决了许多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一次,处于“圈椅状”地形中央的大理110千伏变电所,几场大雨之后,局部地段发生坍塌,围墙倒塌。大理州电力公司委托的一家勘测单位提出投资为3500万元和1800万元的两套解决方案。难于决策的业主,请来了众多岩土工程和结构专家评审。接到任务后,杨逢春立刻并数次到现场对勘测数据进行核实,仔细分析勘测资料,得出原结论是错误的结论!要推翻原有结论,意味着风险的同时更承载着责任。杨逢春没有犹豫,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变电所所处位置没有整体滑坡之虞!业主采纳了他的处理建议,用30多万元做了局部支挡处理。10年过去,变电所仍巍然屹立。

  近年来,云南院承担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勘测设计项目越来越繁重。由于市场较为开放,竞争也异常激烈。“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我们需要拓展思路,改进勘测方法。”杨逢春建议道。

  结合云南山区新能源项目典型特点、风电场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主要建(构)筑物的荷载等信息,并参考500千伏送电线路铁塔的相关参数,杨逢春建设性地提出在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等可溶岩分布的地区采用地质调查、物探、井探相结合的勘测方法;其他岩石分布地区,则采用井探的方法进行勘测,得到审查专家组的肯定。并在石蒲塘风电场、羊雄山风电场、赶马路风电场等项目中应用,成效显著。

  这就是杨逢春,用自己的毅力和实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无悔之路。

内“建”外“交” 力促发展(党旗飘飘)
中国能建邀请吴倬教授作“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讲座(资讯)
老杨的“山水”情结(最美央企人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