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深处中原大地的郑州,人们在暖暖地春风中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但忙碌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供应这座城市运转的部分电力,竟然来自2200多公里外的新疆哈密。这是新疆送给河南的一份“能源大礼”,自1月27日新疆首条“疆电外送”特高压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投运以来,新疆已经向郑州输电20.6亿千瓦时,缓解了郑州用电紧张的局面,让中原大地步入了发展的春天。
5月8日,随着新疆达坂城变电站750千伏达凤线的送电成功,凤凰—达坂城—乌北—凤凰750千伏电网形成环网运行。“这标志着新疆750千伏电网首次实现环网运行,为实现‘三环网、两通道、两延伸’的750千伏网架结构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实现了达坂城地区风电、乌昌电网大型火电‘打捆’外送。” 新疆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疆大规模“疆电外送”进展如火如荼。
环网运行带动新疆无限好“风光”
新疆达坂城,曾经因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首《达坂城的姑娘》而享誉中国;如今,750千伏达凤线的送电成功又为其续写了新篇章。
据了解,1986年12月,隶属自治区水利厅的新疆风能公司从丹麦引进发电机组,在达坂城建起了我国第一座风力发电实验站。1989年又扩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风电场——达坂城风力发电一场,单机和装机总容量均居全国首位。可惜,这个纪录只保持到2005年底。2006年,新疆风电产业发展放缓,当年风电装机仅新增2万千瓦,累计仅20万千瓦,在全国各省区的排名从第一直线下滑至第六。
“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风力发电存在明显的间歇性和不可控性,注定了它对于大电网接入的干扰。”新疆风能发电公司生产技术部门主管刘海解释,新疆虽然地域广阔,但用电方面却是全国数得上的“小网”。由于长期以来孤网运行,主力调峰机组少,容量小,全网调峰能力相对不足,无形中就制约了风电发展。
因此,要实现风电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必须统筹考虑风电基地与外送通道建设,预留消纳市场,同步建设跨区特高压输电工程,将西部和北部地区的风电输送到华北、华中、华东等用电负荷中心。
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开启了“疆电外送”的大门,新疆丰富的电力资源首次实现外送。2013年6月,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建成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万千瓦。
目前,新疆750千伏电网已建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西至伊犁、南达巴音郭楞、东联西北电网的“Y”形骨干网架,建成投运750千伏变电站9座。到2015年,新疆电网将形成“三环网、双通道、两延伸”的750千伏骨干电网,750千伏电网在新疆将分别延伸到喀什、准北,向外形成和甘肃、青海750千伏双通道连接。
“2013年,通过750千伏外送通道,新疆外送风电5亿千瓦时。今年,这个数字将增加三倍多,达到16.75亿千瓦时。”新疆电力公司电力交易中心副主任房忠表示。 特高压让“疆电外送”走进“春天里”
“如果说750千伏‘疆电外送’第一、二通道,历史性地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主电网联网,撬动了新疆电网建设。那么,今年1月投运的±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更是成为一条连接西部边疆和中原大地的‘电力丝绸之路’,革新了‘疆电外送’依赖西北电网的传统模式。”哈密地区发改委副主任赵宪刚说。
这种点对点的输电方式,不仅让西部边疆和中原大地拥有了能源“直通车”,同时,也正在改变优化双方的工业格局。
根据将火、风、光电打捆外送的要求,哈密地区风电、光电配套装机容量将在1000万千瓦以上,带动哈密地区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并快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据测算,仅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就能实现700万千瓦火电、250万至300万千瓦风电、20万至50万千瓦太阳能的配套外送。
对于疆电外送而言,哈郑工程的作用更加显著。2012年,“疆电外送”一通道外送电量32.81亿千瓦时;2013年,“疆电外送”一、二通道外送电量65.3亿千瓦时。而今年2月,新疆电力公司通过国家电网交易平台成功签订了126亿千瓦时跨区交易电量,其中123亿千瓦时的电量将通过哈密南-郑州特高压输电工程送往郑州。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新疆的煤炭和风光资源就地转化成电力输送到内地负荷中心,让疆电参与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特高压不仅对于新疆的意义重大,河南更是受益匪浅。哈郑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河南送电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在郑州同时投运8座100万千瓦装机的大电厂,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万吨、二氧化硫33万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为继续加大‘疆电外送’力度,‘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投资1300亿元加强新疆坚强智能送端电网建设,‘西风已度玉门关 疆电千里助中原’指日可待。”房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