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海工装备开启融资租赁新模式

国内海工、金融租赁及油服公司首次联手打造全新自升式钻井平台

本报记者 张子瑞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5月19日   第 03 版)

  5月10日,中集来福士建造的“海湾钻探者一号” 自升式钻井平台正式交付。据介绍,该平台由工银租赁提供融资租赁、中海油服运营,近日将赴渤海湾作业。

  工银租赁副总裁纪福星对记者表示,“海湾钻探者一号”平台是工银租赁拥有的首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也是由国内海工企业建造、国内金融租赁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国内油服公司运营高端海工平台的一次积极尝试。而在业内看来,这一尝试有望开启中国发展海工装备的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海湾钻探者一号”(Super M2船型)基础设计由美国Friede & Goldman公司提供,中集来福士完成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由新加坡Ocean Challenger公司全程监造。该平台是今年中集来福士交付中海油服使用的第3座自升式平台。第1座多功能自升式平台Guardian ESV 于2月25日开始在渤海湾作业;第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32”于4月16日交付,5月4日在渤海湾“渤中34区块”首钻成功并发现石油。中海油服副总裁李飞龙透露,“海湾钻探者一号”的交付,使中海油服运营的自升式平台已增至34座。

  去年3月,工银租赁将经过国内船厂改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七号”正式交付给中海油服,这是中国国内金融租赁公司首次涉足海工平台装备租赁领域。而此次交付的“海湾钻探者一号”则是继“南海七号”之后,工银租赁向中海油服交付的第二座钻井平台,也是国内金融租赁公司首次拥有国内建造的全新自升式钻井平台。

  纪福星告诉记者,租赁方式可以将金融企业的资金优势和运营企业的技术优势完美结合。目前,海工类资产已占工银租赁船舶类资产总额约40%,成为工银租赁特色最为显著、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板块之一。未来几年,工银租赁将继续加大海工装备租赁业务方面的投入。

  “海洋油气行业对金融租赁的需求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装备的购置成本较高,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其次,海工装备的运营期限较长,需要有长期资金作为匹配。第三,海工装备的最终使用方多为油气开发公司,对装备服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议价能力也较强。最后,海工项目办理时间的要求也较高,以保证设备及时交付、工程顺利实施。这客观上也要求租赁企业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确保项目的快速推进。而这些都基于对海工市场和海工装备的充分理解和认识。”纪福星对记者说。

  目前,国内海工装备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新加坡、韩国等海工强国相比仍有差距。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向记者表示,中国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具有新加坡等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一是中国有以“三大油”为代表的大型油气企业;二是具有日益凸显的金融优势;三是具有传统制造业的优势。“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这几种优势有效地集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于亚还透露,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中集来福士和烟台相关企业及机构正酝酿组建海工产业联盟,以最大限度地集合资源优势,发展海工装备产业。

  据介绍,金融租赁模式在国外的海工界已是主流,而在国内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纪福星看来,海工企业是装备的提供商,而能源企业是海工装备的最终使用方。形成有效的海工装备,除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因素,规模大、期限长的资金参与也非常重要。因此,金融租赁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有效平台,将制造商、运营商与最终使用方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共同促进中国海工装备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资讯
“水电开发亟需形成共识”
图片新闻
海南出台
节能减排试点方案
海工装备开启融资租赁新模式
核电建设
恢复中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