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5月12日 星期一

发展现代煤化工切忌贪大求洋

本报记者 闫志强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5月12日   第 11 版)

  “我们必须尊重现实,煤炭企业应当坚定信心发展现代煤化工,不是该不该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更清洁、更高效利用的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洁净煤与综合利用部主任、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会长张绍强5月7日在第二届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直接燃烧比例过大、污染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必须清洁化利用。”

  据记者在此次论坛上得到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煤化工耗煤量在2.2亿吨左右,主要用于化肥、电石、甲醇等传统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原料和少量现代煤化工原料。

  在现代煤化工方面,煤炭行业企业已先后完成了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16万吨级间接液化制油、60万吨煤制烯烃、40亿立方米清洁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相关技术已经逐步实现商业化运作。另外,低阶煤(褐煤)提质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发展

  “由于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燃煤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低效率的煤炭直接燃烧越来越受到限制、分散型用能需求将快速被清洁能源所置换和替代,煤炭需求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 张绍强认为,“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以及我国油气自给能力不足,给煤制油气和油气化工产品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改变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发展正逢其时。” 

  张绍强认为,做好顶层设计,积极规划建设和发展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改变“十一五”时期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产品单一、配套小规格自备电站的单一煤化工的发展模式,提高现代煤化工的能效和资源利用水平。

  张绍强同时提出,发展现代煤化工应首先做好既有资源的高质、高效利用,切实避免低质、低效使用,减少污染和浪费。

  目前,我国现有炼焦6亿吨,每年炼焦产生的焦炉气逾2000亿立方米、内含大量的甲烷和氢气,煤焦油1200多万吨。

  “这些副产品如果不用,是极大的污染源,现在大多被处置性利用,低质、低效、低价,十分可惜。一边是烧着优质的甲烷、氢气炼焦,好一点的联产个小甲醇、小合成氨,或者搞个小发电,更有甚者是‘点天灯’或直接排空,一边又是把煤炭费着‘牛劲’合成甲烷,生产天然气。”

  煤矿瓦斯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我国每年抽放瓦斯逾100亿立方米、通风排放瓦斯逾200亿立方米,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的“隐形”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甲烷是严重的“温室效应”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

  “我国不缺高效发电能力,这些小发电本身不稳定,是‘垃圾电’,电网并不需要。同样,我国也不缺大规模高效生产合成氨、甲醇的生产能力,我们短缺的是‘甲烷-天然气-CNG-LNG’资源。”

  随着技术的进步,大规模高效煤制合成氨-尿素、甲醇已经十分成熟、可靠。但是我国采用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超过1000万吨、生产甲醇超过850万吨,采用焦炉气生产甲醇930万吨、生产合成氨逾100万吨,还有大量的兰炭和电石尾气,这些气源完全可以置换出来供民用。

  “我们宁愿建设数千公里的管道、花着高价跨国进口,也不很好的利用这些相对‘零散’的宝贵资源,这是政策上存在问题。”

  不能只搞单打孤立发展模式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才不到10年,5大现代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都还处于示范、升级示范和改进完善阶段,形成的产能很少,但规划建设的热情较高。除大型煤制甲醇因投资较小、工艺流程较短、技术相对成熟,产能较大外,到2013年底,煤制油才形成产能158万吨、煤制天然气不足4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176万吨、煤制乙二醇130万吨、煤制芳烃只有11万吨。

  针对煤化工“遍地开花”的现象,张绍强认为,发展现代煤化工必须因地制宜、与企业自身条件紧密结合、统筹规划。

  “现代煤化工也不是万能的,必须与煤炭开采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统筹考虑,不能只搞单打孤立的发展模式。”

  他举例说,现代煤化工的核心是煤气化,必须充分重视自身煤种、煤质与气化炉型的匹配问题,充分重视高硫煤、高灰煤、褐煤这些煤种的煤化工发展,不宜一窝蜂都采用优质煤进行煤化工。

  再则,现代煤化工工艺过程中要产生和使用大量各种压力、温度等级的蒸汽、排放大量废热、废渣和废水、消耗大量电力,应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上下游资源的衔接通盘考虑产业链条的布局。

  此外,张绍强还提醒煤炭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切忌贪大求洋,应努力发展各种经济、实用的煤制油气产业。

  “发展煤化工市场容量最大的产品还是燃油和清洁燃气,其它化工品虽然目前也有一定的缺口,但是毕竟数量有限,按照目前的投资能力和冲动,要不了几年各种细分产品的产能就要过剩,一旦产能过剩,造成的损失将十分巨大。”

  我国褐煤、长焰煤等高挥发分的低阶煤占比较大,本身需要就地提质加工后才便于长距离运输,所以通过中低温干馏这种相对投资较少、工艺不太复杂的工艺路线,对高挥发分低阶煤进行中低温干馏,也可以获得大量的油气产品,既殊途同归,得到油气产品、又对低阶煤进行了提质,更重要的是它不但不再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还能够回收利用褐煤、长焰煤中的水资源,避开了煤化工大量耗水“瓶颈”的制约,一举多得,应该是更需要加强发展的方向。

  “但是就因为中低温干馏相比较而言较‘土’,反而得不到重视,这是一个短视的现象。”张绍强特别强调。

  四个“瓶颈”一定能得到解决

  “脱盐、脱酚都有不少很好的技术,煤化工污废水处理技术基本成熟,并不是技术空白,关键看你是否要真正治理。”张绍强认为,现代煤化工涉及的水资源、能效和污废水和碳排放四个“瓶颈”,一定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由于我国煤炭产地大多干旱缺水,在这些地方发展煤化工水资源确实不富裕,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优化,现代煤化工耗水将大幅度减少,除工艺耗水外,冷却用水可以空冷、油冷和废水循环利用,至少比现有首套示范工程耗水降低50%以上。

  “煤化工转化是解决自然资源品种短缺问题,部分转化的能效损失是必须承受的,按照现有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能效并不像一些传闻的那么低,随着工艺技术的成熟和优化,能效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不能一概而论。”张绍强认为。

  “关于碳排放问题,要辩证的看待。”张绍强认为。“物质不灭是公理,你只有煤炭这种资源,它的属性谁也不可能更改,煤化工生产中的工艺碳排放比例有限,大多都转化在产品中,即使有部分二氧化碳排放,也是高纯度的,可以作为产品加以进一步的利用。这比把煤炭分散到社会千家万户散烧所造成的污染,治理成本要低得多,数量也少得多,关键在能效,从全生命周期分析,因为煤炭燃烧效率的关系,可能终端能效更高,排放强度更低一些。”

  “不能只看中间某一段的排放多少就加以否定或肯定。这需要科学的态度!”

发展现代煤化工切忌贪大求洋
资讯
加强煤炭出井管理保证煤质不受污染(图片新闻)
新建煤制气项目有了准入门槛(关注)
战略收缩应成为煤企合理选项
邯矿集团启动南方市场 “销售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