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4月21日 星期一

液化石油气的逆袭

本报记者 于欢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4月21日   第 07 版)

  一个月前,中石化与美国炼油商Phillips 66签署液化石油气(LPG)供销协议,这桩跨国交易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北美页岩革命的强劲活力,同时刷新了大多数人对LPG的认知——除了供暖,LPG在石化深加工领域的潜力也十分值得期待。而在已有不错基础的交通运输领域,LPG也在默默发力。

  上佳燃料

  在英国,以Atuogas为代表的本土LGP供应商,仍在不断敦促伦敦照顾这种在当地售价只有汽油一半的燃料。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4个月前满足了业界诉求——未来10年,包括LPG在内的气体燃料将享受无差别的税负激励政策。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Kraftfahrt Bundesamt)历时3年、海测9000辆车后出炉的一份调查报告,又一次证实了LPG在同族燃料内的领先优势——在7款车型、5种气态燃料的交叉测试中,LPG在4款车上的减排表现名列榜首,且所有测试均符合欧5或欧6排放标准。在脱碳已成全球共识的今天,这显然是不容忽视的优势。

  在欧洲,大约有20家汽车厂商正在制造直燃LPG的车辆,很多欧洲国家为选择这类车辆的车主提供了支持,最常见的做法是免征、减征交通拥堵税,或者免费停车。

  放眼全球,目前大约有1200万辆车以LPG作为燃料。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期间,国外的LPG汽车曾出现过一轮快速发展的小高潮。近些年来,在强势的电动汽车、乙醇燃料车等其他替代燃料汽车的“挤兑”下,LPG车的发展虽拥有不错基础却未曾真正爆发。

  目前LPG在全球范围内的有限应用意味着它还不够完美。事实上,单就燃料动力表现而言,LPG要逊于汽油或者天然气,但它的市场售价低于前者。以美国为例,当地LPG价格比汽油便宜1美元/加仑左右,且碳足迹要小得多;改装成本则明显低于后者。美国丙烷天然气协会(NPGA)据此认为,LPG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实际表现优于汽柴油及其他气体燃料。 

  在一些LPG消费过去并未受到鼓励的新兴国家,情况也在出现变化。3月中旬,在太平洋另一端的马尼拉主办的亚洲LPG峰会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预测,从现在起到2030年,菲律宾的LPG消费将以4%的年均增速崛起。在此之前的10年,菲律宾的LPG需求基本处于半冬眠状态,2013年的消费量反而比2003年下滑了3%,若非车用LPG的支撑,这个数字可能是6%。

  即便是在目前仅有万辆左右LPG车的巴基斯坦,该国LPG协会(LPGAP)主席Farooq Iftikhar也于日前大胆预言,巴基斯坦选用LPG作为燃料的车辆即将迎来飞速增长。在此之前,在拥有90家持证LPG销售公司的巴基斯坦,LPG在全国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但LPGAP预计,巴基斯坦今年的LPG产量将至少增加30%,至62万吨,此后产量数字将继续维持上行。

  石化新宠

  作为一种在应用端颇具灵活性的燃料,LPG的用途并不仅限于取暖和运输,特别是近年来业界愈发认可LPG在石化深加工领域的应用潜力。相对于传统石化原料石脑油,LPG是一种更优良的裂解原料,具有纯度高、碳链短、裂解收率高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北美的页岩革命正在让LPG成为低价燃料。

  作为世界头号LPG消费国,中国日均LPG消费量接近90万桶,但其中只有5%左右用于石化领域。不过产能膨胀中的中国石化产业正试图同LPG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

  路透社指出,随着中国需求的急速攀升,美国正试图借页岩开发热潮大幅增加LPG产量。事实上,当前美国的增产已开始压低国际LPG价格,中东多年来LPG“黄金供应商”的地位随之受到挑战。

  在能源出口方面,华盛顿当前奉行的政策是严控原油出口、缓慢放行LNG,LPG则无任何政策限制。中美间的第一笔LGP贸易出现在去年,交易在不知名的私企间进行,海关数据显示贸易量为3530桶/天。

  2008年之后井喷而出的页岩气为美国LPG增产带来了强劲动力。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于2011年摆脱加拿大,成为LPG净出口国。2013年美国LPG供应量已达126万桶/天,较4年前大增36%。

  按照能源咨询公司FACTS Global Energy的预测,美国的LPG出口量到2020年有望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三番,达到80万桶/天,而中国同期进口需求大致在50万桶/天左右,这几乎是中国2013年LPG进口量的4倍。在此之前,中国80%的LPG进口来自中东三雄——卡塔尔、阿联酋和沙特。

  除了中国,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是世界级的LPG进口大国,此外印度、巴西、印尼等新兴经济体的LPG需求也处在上升通道。

天然气助以色列“成好邻居”
放射性废弃物成美页岩油新问题(关注)
液化石油气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