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战略为背景,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已开始实质性工作。
4月2日,新成立的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召开2014年年会,标志着该联盟开始正常运转。来自国内核电、工程、装备企业和金融机构的17家参会单位称,将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加强信息沟通和行业自律,整合中国核电30余年积累的技术、建设、安装、设备制造、工程管理及运行成果优势,形成合力,推动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
据悉,此次年会的重点是审议并通过联盟秘书处工作组制度及2014年工作计划,三大核电公司分别介绍了2014年“走出去”工作目标和计划;阿根廷和英国项目团队就项目的进展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与其他环节对接,服务海外核电项目建设。
多位业内人士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核电产业发展至今,是到了该合力的时候。“我们已经有实力走向世界,现在就要把走出去的路铺平,扫清障碍和束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很多经验证明了沟通协作的重要性。”
行业自觉抱团出海
眼下,核电出海已成国家战略,在政府层面的推动下,已然收获了果实。而行业自身已经感觉,希望通过一些方式改善之前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业内也一度承认,这种“内斗”是核电企业“走出去”失败的因素之一。
“由于缺乏统一部署,我们失去了一些竞争机会。”上述业内人士坦言。
记者此前从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了解到,两家企业联合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机型,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其任务就是实现“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业内对积淀了我国核电三十年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经验的“华龙一号”寄予厚望。而在“华龙一号”之前,两家企业所推的都是自有品牌ACP1000和ACPR1000+。
此外,国家核电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西屋公司AP1000技术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今年1月,CAP1400初步设计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审查,其总体技术方案、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固化。而其示范工程前期工作也在推进当中。
“现在关于‘华龙一号’与CAP1400的‘走出去’有各种说法,包括竞争关系、谁主谁辅等。但是在核电产业健康发展的层面上讲,技术之间有争论很正常,如何协调和部署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为走出去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才是最重要的。”一位核电企业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也注意到,此前三大核电集团各自“走出去”的计划安排及进展,或多或少都会因敏感而公开甚少。但此次,三家企业却能将项目进展和计划放到一个桌面上互通有无。
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也撰文指出,从眼下的发展形势看,用不了几年,我国可能有几个核电企业集团,多个核电设备制造大企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出口能力,所以十分需要建立一种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以免同室操戈。
实力已具抢抓机遇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堆型,是实现核电“走出去”的必要条件。
据了解,目前全球共有美、法、俄、加、日、韩六个国家具备完整的大型核电技术输出能力。尤其俄罗斯三代技术,因其在成熟的二代技术上进行持续创新改进形成的,兼具先进性、成熟性和经济性特点,竞争优势明显。而韩国近年也开始在国际核电市场上崭露头角。由此可见,国际竞争在所难免。
赵成昆在《对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一些思考》一文中介绍,国内核电项目建设基本是业主申请,国家批准,项目本身并无竞争。但国外项目大多采用招投标方式,竞争激烈且都是国际知名核电企业参加,竞争的不仅是技术、经济指标,其政府也在台前台后发挥作用。此外,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技术堆型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安全标准和工业标准、以国内为主的设备供应商团队、经验丰富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团队、精通商务和法律的专业团队、技术转让和后续服务能力,熟悉掌握所在国与之有关的法律法令等,都是“走出去”要具备的要素。
要拓宽出海之路,整个核电产业要有经得起考验和竞争的实力。
信息显示,我国核电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投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已达40多个。在运机组安全水平和运行业绩已达到全球核电机组中值水平以上,有的机组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经过30多年不间断发展,我国在核电设计、设备制造、建安、工程建设管理和核电机组的运行维护等领域已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当的实力。尤其在设备制造方面,设备国产化可达80%以上,国内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产能已达到年产12 台套,预计到“十二五”中后期核电主设备产能可达到每年15台套。而且,核电建造安装能力和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在全球核电领域属屈指可数之列。
“ 所以除了满足我国核电正常发展之需,(中国核电企业)完全有能力走向国际核电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赵成昆在上述文章中指出。
据了解,目前中核集团共出口6台核电机组和7座研究堆,积累了在国外的核电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其将主攻阿根廷市场。而中广核也成功参与罗马尼亚、英国核电项目建设。国家核电也在南非、巴西等国开展了相关工作。
在赵成昆看来,中国核电积极参与国际核电招投标,“走出去”之路会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