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4月14日 星期一

气候变化:勿将“警告”当喧嚣

凯特·加尔布雷斯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4月14日   第 05 版)

  就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PC)发布最新报告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封面报道铺天盖地地袭来:《联合国小组称,全球变暖影响广泛》;《气候风险警告:灾难近在眼前》;《联合国发布新报告:气候变化是造成人类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等等。

  然而,也许只有《新闻周刊》的报道更加忠恳——《气候变化:有人在听么?》

  几十年来,IPPC一直致力于向外界发出同样的气候变化警告,这可以追溯到1990年,当时其发布了第一份研究报告——《科学家敦促迅速对全球变暖采取行动》。可惜的是,该问题因尚未科学认证,又或是被当作耸人听闻的谣传,结果没有人听信。

  直至今日,3月31日在日本横滨所发布的最新气候科学报告,其“不可思议”的内容也很难获得全世界的理解。

  此次报告是IPPC第5次气候变化评估的第2部分。2013年发布的第1部分以气候变化的自然机理为主题,称气候变化发生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其根源是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第2部分主要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最后的第3部分将在4月出炉,将以如何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为主。

  这份报告由243名主要撰稿人、66名编辑和436名其他专家合作完成,是7年来IPCC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造成影响的首份报告。

  在发布当日,IPPC通过多媒体视频、多语种网络平台等手段向全球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并设立在线问答机制,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还要回答诸如“IPCC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让我们把重心放到报告的内容上面,从冰川收缩到海洋酸化,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球的自然系统留下了显著印记。该报告警示人们,近期的许多极端气候事件表明,全球生态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100年将有成千上万人因为海平面上升、土地被淹而无家可归。

  在对未来几十年人类将面临的问题做出预测时,该报告强调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剧变,全球变暖导致极的端天气频发,如干旱、洪水和森林大火,同时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管道系统和电网安全,甚至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全球变暖还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各国的贫困状况,全球温度每上升2.5摄氏度将导致全球经济损失0.2—2%的利润。

  更频繁的炎热与干旱,以及更不稳定的降水,这些都对有人类居住的大陆的淡水供给和粮食生产构成了威胁,特别对于那些处于干旱地区和热带的国家而言尤为如此。

  IPCC表示,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持续上升,预计全球变暖将在21世纪给未来的粮食安全以及人类的健康和财富带来更大的风险,且这些影响都是不可逆的。

  该报告断言,全球变暖对北极冰川和全球珊瑚礁造成的严重影响,在陆地和海洋中,随着植物和珊瑚礁的死亡,生物多样性将呈下降趋势,物种将无法适应迁徙,甚至走向灭绝。即使大幅削减温室效应气体,冰川消失和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依然非常高。

  此外,报告还明确指出了8种被认为影响较大的风险,包括热浪导致死亡和疾病的增加等,并详细写入了世界各地区可能受到的如洪灾等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对策。

  IPCC主席拉津德·帕乔里表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在世界各地显现出来,在这颗星球上没有一个人会不受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表示:“在未来的几十年,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将到达顶点,最受影响的将是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 城市、生态和水供应将是受影响的主要领域。

  在这里我不得不指出,科学家们在做研究时是非常专业的,却不擅于沟通。事实上,学术写作和针对公众的报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要知道,现在的语言习惯更加倾向于简单和直接。

  此外,同样的含义需要不同的词汇来形容其程度,这一点显然是要考虑到政府官员和公众的认知能力。否则,结果就是没有人给予足够的注意。

  从IPPC的第1份报告至今,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或者说是阅读者理解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行文更加简洁、措辞更加便于理解方面,我认为他们还是需要合适的人来帮忙。

  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会有人来听IPCC的报告么?现在开始以气候变化作为“末日论”大肆宣传是不是为时已晚呢?现在人们通过新闻播报、博客和Twitter等平台每天可以接收到上百万的信息,IPCC无论怎样改善发布渠道,或许也无法取得更好的效果。 

  IPCC的科学家们显然希望,至少政客们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值得“称赞”的是,在这份报告中,科学家给出了每一块大陆针对气候变化可以做出的“适应性”措施,希望这会起到作用吧。

  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科学家已指出,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有效行动,我们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将处于危险境地。但现在仍然还有些人说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太高,无法承担。如果无所作为,我们将付出的毁灭性代价才是无法承担的。”

  (来源:《外交政策》,文章有删节、标题有改动)(焦旭/编译)

气候变化:勿将“警告”当喧嚣
美国QE退出对国际油价到底能有多大影响?(关注)
中国:成品油净出口进行时(外媒看中国)
智利电力市场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