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 王计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 解树江 《中国能源报》社总编辑
编者按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能源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推进,行业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速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行业结构调整亮点频现,海外经营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气集团”)作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电力市场有所下滑的背景下,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绩,努力保持了稳健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围绕现阶段工业领域转型升级、产能过剩和国产装备走出国门等热点问题,本报总编辑解树江与来京参加两会的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王计,就上述焦点进行了深入交流。
呼唤稳定的市场预期
解树江: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前些年政府出台了诸多产业刺激政策,作为能源装备领域代表性企业的领导人,您如何看待调控政策?我国能源装备产业有着怎样的共性政策需求?
王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导致的市场需求来得比较快,这种需求不是渐进性的市场调整结果,具有不平稳特征,难以预期。政策性调整会出现一个大的特点,在黄金时期产业高速发展,黄金期过后,产业发展节奏的突然变缓又使企业很难适应。
在黄金期,对电力装备的需求简直就是一个卖方市场,用户对设备技术指标要求并不苛刻,主要以追求发电量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拉动了产能的迅速扩张。以东方电气集团为例,2001年发电设备产量才280多万千瓦,到2011年就攀升到4266万千瓦,期间还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产量增长速度惊人。不过,我们不是在盲目地扩张产能,而是国家对煤电市场的需求摆在这,东方电气集团一方面有满足市场需求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目前黄金期已过,国际上面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投资能力减弱等困境,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也从两位数向一位数调整,同时还出现雾霾等棘手的环境问题,从快速增长转向缓慢增长,于是就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在发电设备领域,重大装备门槛高、技术门类多、技术融合力度强,产能过剩现象不太明显,但是像门槛比较低、技术比较单一、通过一定生产方式能够完成目标的一些行业企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比如说风电、太阳能,在社会需求刚刚形成时,各路资金便大批投入,加上国家引导没有及时跟进,地方政府借机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
解树江:在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下,市场需求面增长缺乏强劲动力,产能过剩在所难免,包括东方电气集团在内的发电设备制造大型企业集团如何应对?
王计:东方电气集团在过去几年中,被公认是结构调整比较好的企业,主要体现在“六电并举”。在2003年,东方电气集团产品就实现了火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设备全品种覆盖,目前在世界上也是仅此一家。
火电仍然保持强劲的生命力,虽然市场需求在降低,但是我们在技术、装备还有能力上具有竞争力;核电对资质、队伍、管理的要求非常高,东方电气集团在这方面也是独树一帜,核岛占市场份额的40%,常规岛占50%以上;燃气轮机是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高端装备,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占到了50%;还有水电,从三峡到溪洛渡,证明我们确实是进入了世界第一军团,水电装备被世界接受,并且国外不再是基于性价比的考量,而是开始接受我们的管理、设计理念等。
在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也遭遇了挫折,恰恰就是在风电、太阳能上。其实我们很早就进入风电领域,当时做可行性报告分析时是9200元/千瓦,到现在是3500-3600元/千瓦,最近有所上涨,大概能达到3700元/千瓦,但是这与当初我们的预期落差有多大!再比如太阳能,我们当时多晶硅可行性分析是320美元/公斤,现在是22-23美元/公斤,甚至有20美元/公斤,国内市场的这种大起大落、暴涨暴跌让我们备感无奈。
解树江:多元化的战略布局是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王计:是的,回望我们这几年的投资,在火电、核电上效益明显,在燃气轮机上满足了国家需要,而且产品质量获得业主好评,水电更是值得称赞,但在风电和太阳能上,大家一窝蜂的涌入导致良莠不齐,我们自身也存在问题。
我国风电技术历史积淀不深,完全是一个揠苗助长、囫囵吞枣的发展进程,由于自然条件不一样,国外技术搬到国内可能水土不服,多数企业盲目地投入挤垮了这个产业。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明晰了一个信念:未来新能源发电肯定是主角。因此,风电设备制造目前即使出现困难,我们也在通过调节产量压缩成本,也在不断进行品种和品质的调整,也可以忍受一定区间内的亏损,但我们决不退出。所以,近年来我们在风电上,一方面控量,一方面还在不断地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升品质。
太阳能方面,由于环境的变化,基于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都很难实现,在多晶硅方面我们选择了退出。虽然我们退出了前端,却没有退出电池片领域,现在我们电池片转换率达到了19.2%,在业内居于领先位置,但是我们也不扩产,仍保持这个量。我们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六电并举”,合理的产品结构是企业生存的保证,这是我们在过去十年中,除了保障国家需求外总结出来的经验。
“僵尸企业”不应在中国出现
解树江:您对化解产能过剩有没有信心?
王计:现在来看,能源装备领域出现产能过剩,突出体现在新能源领域,传统发电设备领域格局相对稳定,等国际金融危机度过后,许多国家的需求还存在,尤其是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仍缺电,所以我对发电设备产业还是很有信心。非洲现在最大的水电站在用我们的设备,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也还在,我们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现在比较混乱的是新能源,经过这轮洗牌会倒闭很多企业,没有倒闭的无竞争力的企业我认为是“僵尸企业”,这些企业放弃了本应该用于积累研发能力和提高质量水平的利润,而进行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对市场破坏力极强。
优胜劣汰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产能过剩为什么始终得不到解决,虽然中央也下了很大决心,但有的地方政府阳奉阴违,考虑到企业倒闭会对地区GDP、就业造成影响,宁愿帮助这些“僵尸企业”勉强维持现状,这其实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市场退出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才是政府真正该去做的事情。有人说“僵尸企业”拖累了日本经济10年,这种现象中国不应再出现。
解树江:自去年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发布以来,清洁能源保供增供成为治霾的主要推手。在电力领域,作为电能供应大户的煤电比例进一步受限,意味着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比例要上升,能源供应结构的调整对发电设备产业格局有何影响?
王计:我国可利用建设水电站的水力资源所剩无几,能够供规模开发的大型水电站已经没有多少资源了,这也是我们揪心的事,未来我们产能往哪释放;核电因为福岛核危机,事故发生后三天,政府就马上停批、检查、重新规划,前景并不明朗。在能源结构调整上,真正能取代煤电的就靠核电了。因为水电受水期、水量影响,而燃气成本又很高,风电、太阳能发电受自然条件限制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等特征,只有核电能保证稳定持续供电。福岛核危机对我们打击很大,东方电气上市公司股票连续跌停,市值缩水了156亿,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核电,对正在推进的所有项目进一步加强质量水平,进一步强化质保体系,心无旁骛地发展核电。
国产装备走向世界
解树江:面对萎缩不旺的国内市场,加之政策性调控引发产能过剩,国内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
王计:是的。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现在的两会一共是三个月的时间,我连续三次从李克强总理那里听到中国高端装备要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中国标准、让世界唱响中国装备的表态。在这次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高端装备要“走出去”,这里包括电站成套设备,这说明在总理心里,中国装备“走出去”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总理提出让中国装备要誉满全球,这让我们很受鼓舞。
实际上,像欧洲这些传统工业地域已经开始接受中国装备,我们的能源装备企业走向世界的条件是具备的。东方电气集团目前在世界上运行的装备已经达到6000多万千瓦,仅印度投运和在建的就2000万千瓦,是印度现有装机总量的10%,给印尼提供的装备占其装机总量的15%。总的来说,我们的能力还在继续发挥,但在同样能力下的效益大为减少,因为现在进入买方市场后,对价格的追求、控制和在能力释放过程中价格的竞争,有些甚至是恶性竞争,企业需要一个应对变化的过程。
解树江:国产能源装备是否是机械工业“走出去”的排头兵?
王计:我曾在重型机械行业工作过,对其他领域也有过一些了解,应该说能源装备工业的进步从一开始方向就是正确的,通过最初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托重大工程,再加上用户、国家政策对首台套的支持,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能源装备国产化。
现在国外的能源装备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成台套地卖到中国来,这种历史已经结束了,国产能源装备已经卖到国外去了,卖到没有相应制造能力的国家去。从整个机械行业来看,能源装备“走出去”是最成功的。
解树江:之所以能源装备“走出去”取得巨大成功,还是得益于我们的产品质量和周到的售后服务。东方电气集团在服务型生产方面做得比较有特色,长期以来与业主单位进行密切协作,尤其是对首台首套设备,更是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同时也加强与配套企业的联系,提高协作研发水平,提升装备整体性能质量,这种模式会不会继续完善?
王计:能源装备的研制不是封闭、单独能完成的一项工作,中国能源装备的水平和它的成长过程需要国家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持,比如说7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无非就是向更大限度的降低能耗水平、提高性能指标前进,这就需要与700℃相适应的材料工业能跟上,需要先进性能的配套产品,如高温高压阀体、特殊材料的连接件、高强度螺栓等。所以说,某一个领域的提高,不可能靠单打独斗,也不可能是异军突起,哪怕是一个结构的设计,也要服从这个地区的配套能力,还得符合这个地区的环境条件,这些都需要跟用户、配套厂家进行互动,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捕捉用户的需求,为客户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解树江:目前东方电气集团的海外营业收入能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30%吗?
王计:没有,一直保持在20%左右。
解树江: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比如说什么时候达到40%?
王计:有这方面的目标,但是实现起来很难。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产能需要释放,所以群起涌出国门,最后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是国内企业相互间的竞争,并且往往采用低价方式,反倒损害了自身利益而让国外投资人受益。我听说现在政府、相关行业组织正在研究一些规则,在符合国际贸易准则的前提下,政府部门确实要有所作为,约束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的恶性竞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