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十年砺剑 锋出西部

——陕煤化集团以改革创新托举“中国梦”

胡珺 孙鹏 李华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3月10日   第 12 版)

  技术先进的装备制造业

  2014年1月28日,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正式挂牌上市。

  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化工厂

  综合利用的的煤矸石发电厂

  发展振兴的钢铁产业

  保障有力的现代服务体系

  安全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煤矿

  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的员工队伍

  编者按

  十年磨一剑,霜刃露锋芒。十年的改革发展,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由一个年产煤炭不足三千万吨、销售收入不到百亿元的企业,跨越发展成一个煤炭过亿吨、销售收入逾千亿的大集团,跻身中国企业百强之列,在煤炭行业举足轻重。

  

  近两年,煤市飞流直下,十年黄金成记忆。然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十年砺剑铸内功,厚积薄发。2013年,在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中仅有1/3能实现盈利的大背景下,陕煤化集团却取得了弥足珍贵的“三个新高、三个突破、两个改善”。

  三个新高,是指实物量指标、销售收入和安全管理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集团完成原煤产量1.28亿吨,化工产品1114万吨,钢铁800万吨,发电283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3%、22.2%、20.3%、38.7%;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同时,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0078,安全创集团历史最好水平。

  三个突破,是指项目建设与投资、权益电力装机容量和物流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投资401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同比增长3.9%;电力板块权益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火电业务综合投资收益率达30.4%;物流发展持续向好,2013年实现物流收入近235亿元。

  一个改善,是指职工居住环境和企业弱势群体生活困境均得到改善。截至2013年,集团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投资65.4亿元,基本建成200万平方米的保障住房,累计发放三项救助金3000万元。

  “是十年的改革创新整合重组成就了我们的今天。”陕煤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这样说。

  向“改革”要活力

  ——战略引领,开启混合所有制新模式

  本届“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实对于陕煤化集团,混合所有制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向“混合”要活力,是陕煤化集团自成立以来就坚持的“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

  当前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形式是上市。2008年,陕煤化集团抓住煤炭行业周期高位运行机遇,启动煤炭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对17家二级煤炭企业按上市公司要求进行了主辅分离,以煤炭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设立陕西煤业股份公司,培育形成主业突出、资产优良、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今年1月28日,陕西煤业在上海登陆资本市场。

  “股份上市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融了多少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资本证券化改革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华炜表示。

  十年来,为了摆脱发展桎梏,陕煤化集团在打造煤炭、煤化工两大主业板块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的思路,对集团组织架构进行了新的改造,先后通过产业整合、兼并重组,形成了电力、钢铁、重工装备、建筑施工、铁路投资、科技研发、金融投资、现代服务十个专业化板块公司和服务共享平台,成立了府谷能源开发公司、陕南投资开发公司等区域性发展平台,形成以专业化为主、以区域化为辅的大集团运营体制,铺就了跨越发展的高效之路。

  陕煤化集团总经理杨照乾介绍说,在推进集团体制创新的同时,陕煤化集团还不断探索运营机制创新模式,先后创造了与中央企业合作的“三峡模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北元模式”,实现了体制、机制、管理上的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为集团带来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回顾陕煤化集团的成长道路,历经了三次重大重组,一次是2004年煤炭企业的聚合,一次是2006年陕煤集团与陕化、渭化、陕焦三家化工企业的重组,一次是2011年陕煤化集团与陕西钢铁、陕西铁路投资、陕国投等企业的重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次重组,基本形成了今天主业突出、配套齐全的产业骨架。

  围绕煤、延伸煤、配套煤、超越煤,陕煤化集团打造了与主业互补的新产业。抓住燃煤发电全面亏损提供的机遇,先后在省内及周边地区与大唐、华电、国电等合作,重组了13个电力项目,在役参控股电力装机达到1069万千瓦(全部项目建成可达1463万千瓦),2013年投资收益超过5亿元,控股电厂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时还固化了1500万吨煤炭销售市场,煤电产业在低成本并购中快速形成。在政府主导下重组陕钢,形成了钢铁产业。重组以来已为陕钢投入资金108亿,汉钢公司300万吨灾后重建项目建成投运,龙钢公司炼钢、轧线等填平补齐项目基本完成,450高炉技改也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届时,陕钢将形成1000万吨铁、钢、材配套产能。进入绿色健康产业,建设了安康富硒矿泉水、黎坪景区、资源勘探、城市公用设施等项目。抓住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机遇,实业集团在户县草堂寺涉足健康养老产业,为资源型企业转型进行有益探索。

  成立十年来,陕煤化集团书写了销售收入“每两年翻一番”的跨越发展传奇,已然成为陕西工业经济一张闪亮的名片。

  向“煤转化”要蓝天

  ——科技创新,煤制油、煤制烯烃走在世界前列

  “如果煤炭的清洁利用工作做得好,优质粉煤作为燃料的环保指数完全可以匹敌甚至优于天然气。”对于被指雾霾“祸首”的燃煤,华炜有他自己见解。

  十年来,陕煤化集团一直在煤炭的清洁使用技术上寻找突破。其发展战略简单明了,即“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互补发展。”2011年5月,陕煤化集团整合科技资源,成立了技术研究院。目前,陕煤化集团在煤炭绿色开采、煤化工技术领域、煤炭装备制造等方面,积累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尤其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领域的创新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些创新成果相继实现了产业化。

  杨照乾认为,在陕煤化集团的战略规划中要“少栽盆景,多种苗圃”。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上,降低传统煤化工产能占比,合理布局新型煤化工产业,做强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技术优势的煤化工产品。

  过去十年,陕煤化集团在对陕化、渭化、陕焦三个老化工企业全面技改的同时,以并购重组方式积极发展新型煤化工。先后建成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神木天元和神木富油热解制油示范项目,以及神木煤化工煤炭分质高效清洁利用循环经济项目。与中国三峡集团合作,采用陕煤化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DMTO-Ⅱ技术,在蒲城建设70万吨/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建设748公里世界最长的,神渭输煤管道,为陕北煤资源和关中水资源的有效结合创造了新的模式。合作建设了龙门、黄陵大焦化。实现了传统煤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截至目前,煤化工产业已经形成产能近1800万吨,年煤炭转化能力达到2500万吨。

  对于环保工作,陕煤化集团已经在各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中,将环保工作和安全工作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了一票否决制。

  十年来,产业整合的每一步,始终伴随着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市场化、专业化的改革。经过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陕煤化集团走出了一条煤炭开采与清洁转化相结合的循环发展之路。

  在逆境中展优势

  ——主业发力,寒冬中仍实现利润10.16亿元

  科学的战略指导,为陕煤化集团十年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12年,煤炭市场在历经了黄金十年后瞬间跌入低谷。2013年煤炭市场更是遭遇持续寒冬,是陕煤化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经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年吨煤平均售价在2012年同比下降67.4元的情况下,又下降了77.69元,距历史最高点的2011年五月份降幅近40%,铜川、澄合、韩城、蒲白和陕煤建司这些老矿区出现了全面亏损。

  正是由于当初的“战略北移”,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主业板块仍然实现了约74.5亿的利润,其中煤炭板块在全国煤炭业仅次于神华。较2012年增盈11.6亿。全集团多年精心布局的产业板块集体发力,全集团仍然实现了10.16亿的利润,贡献了109.37亿的税收。

  华炜多次在内部讲起,行业好,你好,不一定是真好;行业不好,你好,才是真好。能否在逆境中活下来,并强势崛起,是检验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关键。

  在企业管理中,集团率先开展对标管理活动,瞄准行业领先企业,在战略理念、思想观念和精细化管理层面上实施对标。始终坚持精细化管理,推进信息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涌现出王村、黄陵、红柳林等一批管理标杆企业。十年来,陕煤化集团已经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管控特色。

  对于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设定,杨照乾表示,陕煤化集团坚持了底线思维,实事求是,不搞层层加码的数字游戏。

  全年原煤产量的安排,主要是为实施煤炭采掘接续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倒逼关中没有比较优势的低质煤退出市场腾出空间;化工产品产量安排了1340万吨,比去年多226万吨,主要是促使化工企业达产达效,降本增效;钢铁产量安排了760万吨,一方面希望钢铁企业抓紧实施产业配套工程和环保问题整改,另一方面就是要倒逼钢铁企业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发电量计划296亿千瓦时,主要是鼓励电力企业争取更多发电量,能发尽发,增量增效;计划完成投资479亿元,主要是为重点大项目尽快竣工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并使其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确定销售收入1700亿元。

  “只有过剩才能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今后各个行业的过剩将是一种常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发挥作用。”华炜说。

  以“陕煤梦” 汇众智

  ——调存量优增量,全面盘活14万人力资本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这是陕煤人对“中国梦”的朴素解读。十年来,陕煤化集团始终坚持让职工分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无论是安全保障投入,还是员工收入的稳步提高,无论是棚户区改造,还是困难职工救助,都传递着这样一个道理:企业为社会生,为职工生,终能常青。

  2013年,陕煤化集团公司期末在册职工13.7万余人,职工的年平均工资绝大多数板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各行业2012年的数字对比:煤炭板块,行业平均水平6.5万元,陕煤股份高出30.8%。

  “我还记得2006年,也就是我刚到陕煤工作的前一年,我们平均工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华炜说。

  化工板块,行业平均5.6万,2013年陕煤化工板块高出10.7%。机械制造,行业平均3.85万,2013年西安重装高出32.5%。建筑施工,行业平均4.25万,2013年建设集团高出53%。钢铁行业平均4.57万,2013年陕钢较行业低6%,但2013年比2012年增长了10.3%。

  目前,陕煤化集团在册员工已接近14万人。如何看待这个现状?杨照乾称,如果把人力资源要素看作是一种成本,这时候企业大多会采取“减员提效”的办法。如果把人力资源要素看作是一种资本,那么在思路上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感。

  陕煤化集团坚持实施激活优化现有人力资本、科学引入优质人力资本的“双轮驱动”战略。刚性定编定员,盘活存量人力资本,但并不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大包大揽政策,当前正在着手建立科学的企业员工退出机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化解存量分流和增量需求的矛盾,着手探索建立集团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机制,打破地域、板块、单位限制,通过成建制划转、承包运营、转专业培训、减少工程外包等方式,建立富余人员分流消化渠道。

  “陕煤梦”描绘出新时期陕煤发展蓝图:到“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成为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能源化工企业,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滚动发展到2017年末,煤炭产量达到2.5亿吨,煤化工产量2500万吨,粗钢1000万吨,发电量600亿度,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努力达到3500亿,全面迈进世界一流能源化工企业行列。

  “‘陕煤梦’归根到底是广大职工的梦,只要激发出全体职工的活力和干劲,就一定能实现。”华炜说。

  

  数说十年:

  29倍

  2013年与2004年相比,集团资产总额从114.5亿元增至3441亿元,占陕西国有资产总量的1/4强,从中国企业500强第422位升至第99位。

  23.8倍

  销售收入由2004年的60.8亿元到2013年的1505亿元。

  3.5倍

  原煤产量由2003年的2832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1.28亿吨,连续多年突破亿吨,稳居全国八大亿吨级煤炭生产企业之列。

  7.7倍

  化工产品产量由2006年的128万吨增长至2013年的1114万吨。不仅煤炭产能陕西第一,钢铁、电力、化工等产业规模均跃居陕西第一。

  23.5倍

  利税总额由5.7亿到140亿,增长了23.5倍。其中最高的2011年,其利税总额是2004年的42.5倍。

  15.9倍

  折旧、安全费用提取由6.3亿增至106.2亿。

  4.8倍

  职工平均年收入从1.19万元提升至6.91万元,从不足行业平均水平80 %到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99.9 %

  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从7.98到0.0078,下降幅度为99.9%。2013年,40对生产矿井中,有39对实现了安全生产零死亡,12对矿井安全生产周期超过2000天。

  3.5万个

  职工人数由7.8万人到13.7万人,不计重组增人,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5万个。

十年砺剑 锋出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