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

太阳照亮鄂温克人的漫漫长夜

——记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最后狩猎部落的首个红火春节

■本报特约撰稿 杨林 本报记者 王旭辉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2月24日   第 25 版)

  今年春节期间,被称为“中国冷极”的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处在冰天雪地中,尽管如此,节日的气氛仍然十分浓厚,处处张灯结彩,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渐渐将零下50℃的严寒驱散。在遥远的林区,敖鲁古雅乡布冬霞猎民点首次度过一个灯火璀璨的春节。

  鄂温克,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

  日前,冒着严寒,我们踏上了走访敖鲁古雅乡布冬霞猎民点之旅。通往猎民点的路是一条林业局的运材路,厚厚的雪填平了路上的坑坑洼洼,车行于此倒也觉得平稳快捷。举目是山,满眼是树,与呼伦贝尔美丽的夏季相比,此时虽然没有了生机勃勃的绿色,但那一排排白桦和樟松如哨兵般的挺立,并没有让人感到苍凉,那树尖上缀满的雪花昭示着这里的生命不仅别有底蕴,也别有深意。

  中午时分,随着一阵阵由远及近的犬吠,汽车嘎然而止,我们刚下车,道旁树上的木牌便映入我们的眼帘——布冬霞猎民点。眼前一座简易的铁皮房上飘来袅袅炊烟,不远处一群驯鹿在雪地上欢快、悠闲地奔跑着,我们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它们任何恐惧,驯鹿反而像一伙顽皮的孩子围了上来,用好奇的眼睛不停的打量着我们。布冬霞的丈夫肖梁库早已等候我们多时了,见到我们后快步迎了上来,这是一个淳朴的山里人,古铜色的面庞上布满了了生活的沟沟壑壑。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50年代以前的鄂温克族猎民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从到根河定居后,当地政府引导猎民放下猎枪,走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道路。”呼伦贝尔供电公司相关人士介绍。

  没有电,生活是多么不方便

  谈起了在深山密林中使用的光伏发电事情,肖梁库言语里充满了对供电员工的感激之情。2013年7月份,为了使他们尽早用上电,蒙东电力根河市供电公司上门为他们安装了光伏发电,而且,供电员工还前前后后跟着猎民转,手把手地教光伏发电的使用技术。

  刚开始时,使用光伏发电由于操作不当,把设备烧了,当时恰逢旅游高峰期,没有电别提有多别扭了,为此,供电员工闻讯总是尽快赶来,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帮他操作,给他讲解。完事后,连口水都没喝。“鄂温克民族离开供电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就不会发展的这么快。”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心声。

  布冬霞把我们领到狩猎宿营车上,在这个房车里她从一个角落里取出了一个落满灰尘、锈迹斑斑的马灯,向我们讲述了过去没电日子的艰辛:“过去没有光伏发电的时候,照明只能依靠马灯或者点蜡烛,山上的生活枯燥无比,天一擦黑,就得睡觉,从山下运来的电视机、电冰箱都成了摆设,就是给手机电池充电这么简单的小事,也得托人送到山下才能完成,生活的不方便可想而知。”

  有了电,猎民收入大幅提高

  谈起有了电的日子,布冬霞高兴地说,现在有了电,不仅可以使用电视机、电饭锅、电冰箱,而且来猎民点的游客也增加了许多,因为有了电,游客也可以在山上住宿,仅去年一年游客来猎民点的旅游收入就达16万元。

  谈到有电以后的第一个春节,布冬霞说:过春节就是过一个喜庆劲儿,年前,她打电话给根河市供电公司员工,请他们来接两个红灯笼,他们不仅人来了,还送来了红灯笼,这服务真的是到家了!谈到以后的日子,她说:“我相信明年猎民点的旅游收入会更高,日子会越过越好。”

  采访结束,走出了山谷,远处布冬霞猎民点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如一簇火苗在皑皑白雪中红的耀眼。在返回的路上,尽管我们无法一一捡拾起散落在猎民点与供电部门间所有的故事,但却从猎民点的灯光里和猎民的笑脸里感受到这里因有了电而涌动的春潮。同样,因为有了电,这里正显现出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印记,奏响千古遗风与世纪风碰撞的声音。恍惚间,我们似乎看到猎民已经把光明高高的托起,用心中的虔诚把希望延伸到远方……

国务院要求实施跨区域送电治霾
一流配电网值得期待(评论)
杭城充换电有了15分钟服务圈(聚焦)
党员服务队助力
节后企业开工
浙江首次合作移动融冰
太阳照亮鄂温克人的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