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

风电行业研发力度不减
厉兵秣马正当时

■本报记者 王海霞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2月24日   第 23 版)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时至今日它从来都未曾远离我们。在它的影响下,全球风电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全球风能理事会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新增风电装机35.5吉瓦,比2012年的增量下降了约10吉瓦。

  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时,风电行业红火遍及全球。许多行业领先的风力涡轮机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订单爆棚。行业处于繁荣期,需求严重超出供给,“萝卜快了不洗泥”,生产多少都不愁销路,企业研发新产品的动力反而不足。

  在经济危机的最初几年,风电行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有限。而今,经济危机爆发已5年有余,它给风电行业带来的阵痛愈发凸显。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一些欧洲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纷纷削减对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美国的风电生产税收抵免政策也在风雨飘摇后终止。

  当市场萎缩时,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研发投资不足,但从长远来看,新的解决方案、更优化的产品才能打开市场。尽管全球经济衰退,在风电行业已经看到了很多创新的排头兵。

  针对这个话题,本报专访了维斯塔斯中国东北亚总经理郑宗功,听他谈对经济低迷期创新重要性的理解。

  中国能源报: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风电行业也经历了不景气阶段,一般认为行业低迷期也往往是企业进行创新,厉兵秣马的关键时期,对此您怎么看?

  郑宗功:维斯塔斯的风机为全球73个国家提供风力发电,所以我们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在整个风电行业的过冬时期,我们知道如何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我们认为,紧贴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才是最具意义的技术创新,在风能行业低谷的时候尤为如此。

  中国能源报:那么,近几年,贵公司有哪些深度技术创新?已经处于什么阶段? 

  郑宗功:我们在近几年内最主要的工作是将维斯塔斯全球最成熟的产品平台,2兆瓦和3兆瓦平台充分拓展和细化出适应不同风况的产品。例如3兆瓦平台,我们在原有的V112-3.0兆瓦风机的基础上,拓展出了3.3兆瓦的机型,涵盖了从IEC I类到III类的全部资源等级的,包括适合IEC 1B和2A类风场的V112-3.3兆瓦; 适合IEC 2A类风场的V117-3.3兆瓦风机;以及适合IEC 3A类风场的V126-3.3兆瓦风机。

  这些新机组的技术沿用了维斯塔斯领先的叶片设计和制造工艺、成熟的液压变浆技术以及融合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载荷控制技术,在单机容量提升至3.3兆瓦的同时保证机组的可靠性,同时大幅提高了3兆瓦产品平台对中低风速地区的适应性。对叶片结构、机舱传动链,轴承及液压系统等增强升级,使新机型更加适应中低风速风场的运行要求。

  中国能源报:您能详细阐述一下同原机型相比的创新之处么?

  郑宗功:例如,新的V126-3.3兆瓦机型与原有机型相比,发电量最多可以提升19.5%。又例如,维斯塔斯最为广泛安装的2兆瓦平台上,我们去年发布了两款新机型:适用于IEC 2B类风场的V100-2.0兆瓦机组和适用于IEC 3A类风场的V110-2.0兆瓦级组。

  V100-2.0兆瓦与广受中国市场欢迎的V90-2.0兆瓦机型相比较,通过优化设计,使平均风速提高了1米每秒,并使机舱重量与V90-2.0兆瓦持平。

  与同样适应于IEC II类风况的V90-1.8兆瓦急性相比,增强型的V100-2.0兆瓦的发电产能将约有12.4%的提升。而全新的V110-2.0兆瓦机型则采用壳结构的成熟叶片设计,配合维斯塔斯的双馈发电机、更大的扫风面积设计还有可定制高度的轮毂,V110-2.0兆瓦风机的发电产能较V100-1.8兆瓦风机约有13.6%的提升。

  中国能源报:需求是创新的动力,围绕客户创新对维斯塔斯也很重要吧?

  郑宗功:是的,近年来维斯塔斯的创新主要是围绕着客户的安全和效率需求而开展的。

  例如在塔筒解决方案方面,我们的创新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轻塔筒的重量,进而提高项目的经济性指标,例如我们在亚太某项目中对V112机型的94米塔筒重新评估后将轮毂高度调整为99米,在提升塔筒高度的同时,减轻了约1/5的塔筒重量。其他的创新包括我们的风机载荷分析工具获得DVN认证,对我们的选址业务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的VDS主动除冰系统面世,则有效降低叶片挂冰带来的损失等等。

  维斯塔斯从未停止技术创新的脚步,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风能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刚刚成功安装的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风机V164-8.0兆瓦风机进一步证明维斯塔斯始终走在风能行业技术的最前沿。

数字
风电行业研发力度不减
厉兵秣马正当时
风机叶片覆冰问题引关注
远景风机成功中标
龙源海上风电项目(关注)
风电汇集系统无功电压控制技术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