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

中国社科院发布《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报告——

世界能源供应“多中心化”趋势增强(关注)

■本报记者 张琪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2月24日   第 06 版)

  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了《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报告。该报告指出,世界能源供应呈“多中心化”发展,清洁能源是新能源革命的主角。

  需求东移  供应呈“多中心化”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能源需求重心继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虽然近两年来,中国、印度等一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这些国家GDP增长和中产阶层的形成对全球能源需求东移产生了刚性推动。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构成的亚太月牙型地带的石油需求占世界25%,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需求中心,而且成为对世界石油市场和地缘政治具有重大影响的“需求中东”。预计2014年后,世界新增能源需求将在中国、印度、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进一步聚集。

  近10年来,中东地区的油气供应中心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冲击,石油出口占比有所下降。而北美地区的油气供应在“页岩气革命”的推动下明显增长,其供应地位有所上升。2009年,美国天然气以5840亿立方米的产量超越俄罗斯,跃居世界首位,2012年达6814亿立方米,2013年突破了7000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1%。2013年,美国石油产量突破1000万桶/日,占世界的15%左右。到2020年,北美国家的石油产量将超过25%,展示“新中东”供应中心的地位和“机动国”的作用。

  此外,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里海地区、非洲西部深海、东非地区以及巴西海域等若干油气区也迅速成长为油气供应中心,全球能源供应“多中心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天然气供应不仅呈现多中心化,而且在新技术革命和有利的政策推动下,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将在中国、波兰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形成热潮,供应比例趋升。

  2013年,布伦特油价仍徘徊在100-110美元/桶,由于伊拉克等国石油供应的局限,预计2014年国际油价仍趋上升之势。目前全球区域天然气价格差距较大,但是,2012-2013年,已经形成了天然气价格上限压低、下限推高的势头。随着2018年天然气卖方竞争形成,区域天然气价格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全球能源贸易更加广泛,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更加市场化、区域化。

  天然气、可再生能源

  成新“能源革命”主角

  一场新“能源革命”趋势已悄然孕育。这一趋势一方面延续人类能源结构变迁中的去碳化方向;另一方面对化石能源消费方式等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清洁化和可再生利用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一种主导能源被另一种主导能源所替代的情形不同,新“能源革命”趋势提示我们,未来20-30年,人类能源发展的可能前景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形成“多能”并存的局面,且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应用,使“多能”利用更加清洁、高效,全球化竞争更为明显;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成为新“能源革命”的主角,将逐步改进生态环境,改善国家、产业和公众的利益关系;各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式必须适应新“能源革命”趋势,通过持续改革与创新,探索一条与全球大趋势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能源发展道路。

  中国:减煤、稳油、增气、开发新能源

  各国能源发展方向与能源战略和政策紧密相关。中国现行的能源战略与政策要义是“保障安全、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绿色低碳、技术领先、体制创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现行能源政策存在着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而缺乏制约经济发展等系列缺陷,更难以与现代生态文明进程协调发展。

  报告指出,既有的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必须重构,在调整能源政策的过程中,以“能源生态文明”为最高目标,体现“三个突出”: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突出能源发展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在增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突出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倒评估机制;在满足国内发展需求的同时,突出国内能源治理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结合与协调。

  中国应该建设“生态友好的能源发展新战略”。这一能源新战略的着力点是调整煤炭消费比例,稳定石油需求,大力推进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发展;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保护公众利益,走出一条适应全球趋势和中国国情的“多能并存,高效利用,不断走向低碳、清洁和生态友好”的能源发展道路。

北美峰会:构建能源“铁三角”
资讯
全球最大聚热光伏电站投产上线
世界能源供应“多中心化”趋势增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