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

愈难愈强真性情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玉

本报记者 贾渊培 通讯员 张一龙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2月10日   第 28 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玉(图中)。

  特高压电网是我国能源输送的“空中走廊”,电力工业转型发展的“绿色通道”。在数以万计的电网建设者中,他平凡质朴又勇立潮头,在纵横千里的特高压战线上,他甘于奉献又战绩骄人。他,就是现任山西省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玉。

  今年36岁的李玉,在电网建设一线工作了15年,在特高压战场上摸爬滚打了6年,在特高压电网建设中,他像一块打磨中的璞玉,散发出青春的昂扬、夺目的光彩。他与特高压“结缘”源于一次“救火”。2008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四,已在湖南抗冰抢险十多天的李玉紧急赶返山西。当天,他被火线任命为山西送变电公司二分公司经理,同时,接受了一项比抗冰保电更为艰巨的任务。

  刷新“山西速度”

  那一年,晋东南地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雪灾,大雪封路达24天之久,1000千伏特高压长治变电站和送出工程的施工都遭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塔料供应短缺,使由送变电公司承建的第三标段施工进度滑到末位。

  白天,李玉召集施工队在现场紧张操作,晚上抓紧时间总结培训,查缺补漏。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队伍如同开足了马力的火车,与时间赛跑,与冰雪抗争。从第6基铁塔到第62基铁塔的完成组立,从铁塔组立进度末位到全线18个标段排名第六,李玉和他的同事们用了35天。最终,项目部以山西段第一、全线第三的进度提前47天完成全部任务并一次性通过验收实现零缺陷移交。“山西速度”震动了整个工地。

  1600多个日日夜夜,南北征战、驰骋千里,没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难以想象。

  征服蜀道之难

  2008年11月中旬,李玉带队出征±800千伏向上线渝1标段的施工建设。随后,±800千伏锦苏线渝1标段、川云5标段相继开工。这两条线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直流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难度极为复杂的送变电工程。

  湍急的金沙江、险峻的大凉山,高山大岭,植被繁茂的大西南是摄影家眼中的天堂,而对于电网建设者来说,却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天堑。2009年8月3日,重庆地区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道路因塌方而中断,施工一度陷入瘫痪状态。面对天灾,李玉组织力量积极参与抗灾抢险工作。灾后,想尽办法分班作业,人停机不停,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工期如期完成。“白天穿梭于各施工现场,夜里组织分工第二天的生产,我的两部手机电话常是不间断地来电振动。”回忆起那段岁月,李玉的表情依旧凝重。

  在3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面对蜀道之险、湿热之苦、青赔之难,李玉和全体项目部人员驻守异地他乡,放弃所有节假,有的甚至终年未回。2012年3月,锦苏线建设施工圆满完成。

  九层高台 起于累土

  原本热工专业出身的李玉成功转型为输电工程建设管理优秀人才,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来自于他的勤学苦钻、苦干实干、勇于创新。“现在技术更新这么快,只有不停地学习、实践加创新,才能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李玉说。

  勤学苦钻,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刚参加工作时,不认识设备的他抱着图纸对照实物一个个 “啃”;此后十年,他参建了数十项重大工程,吃了数不尽的苦。“但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有收获,每一次都有提高。”李玉感触颇深。

  担任项目负责人之后,李玉的生活几乎变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一大早赶往施工现场,风雨无阻。在一座座材料站,他详细了解材料供应、工器具配置能否满足施工需求;在一基基铁塔下,他严格检查施工进度及人员与设备的安全情况;在一个个项目部,他仔细过问项目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难题。他白天奔波一天,晚上又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挑灯夜战,学习新的知识,综合分析信息,制订新的方案。在李玉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有一个工作月历,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行程和工作计划,平均每月有二十多天都在各个施工现场穿梭。

  李玉深知,参与被誉为我国工业制造“珠穆朗玛峰”的特高压的施工建设,仅有辛苦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坚实的技术智慧支撑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组塔、架线,交通运输不便,工作环境艰苦,很多时候,每一基铁塔的推进都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曾援疆两年多的山西省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李黎介绍说。在1000千伏特高压建设中,李玉和他的团队坚持以创新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共发明新技术、新工艺30多项,工器具改造20多项。

  无跨越架全程不停电跨越技术,是项目部特高压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该技术是指利用特高压塔的高度优势,中间铺设护网,通过动力伞放导引绳,从而实现不停电跨越电压线路的目的。李玉组织他的智囊团经过上百次的数字、实物论证,写出了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又经过上百次的演算、实地考察,终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技术创造价值,管理彰显效益。在向上线渝1标段施工中,李玉大胆创新,提出了项目部“一总两分”(即一个总项目部两个分项目部)的结构设置模式,在实际施工中,该模式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率,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特高压技术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而施工建设经验更无从谈起。“成绩多是主动干出来的,但创新大都是逼出来的!”李玉感慨地说。凭着坚韧和智慧,李玉和他的团队赶走了一只只拦路虎,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因时而变,因势而为,变压力为动力何尝不是一种逆势生长的能力,逆流而上领略到的景色往往是风景这边独好!

  实干兴邦 团结兴企

  自2008年以来,李玉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多项荣誉,在几乎所有参建的项目中都能载誉而归。“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功勋个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连串的光环纷至沓来。“如果说我能取得一点点成绩,那也是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李玉深深地认识到,优秀的业绩是近期的、显性成绩,但优秀的团队却是长久的、隐性的宝贵资源。

  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里,妻子赵文秀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默默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说到家人,“一年中离多聚少,我怎能不想家,不想孩子?但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我必须完成好我的责任和使命。”李玉淡淡地说。坚强的面孔后面,几乎没有人知道,长期的劳累也给强壮的他烙下了印记——在他的右肋处还留有一道手术刀痕。

  璞置为石,玉琢成器。历史大事件总是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特高压正方兴未艾,而李玉的成长只是其中一道风景。青春是什么?对于李玉来说,是一团火,是一盏灯,是通往光明的征途。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风雨多大,更多的青春和梦想已在路上。

资讯
愈难愈强真性情
服务“两型示范村”新能源建设
刹刹能源浪费风(短评)
回荡在呼伦贝尔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