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俄罗斯寡头阶层的幸存者,俄最大私营石油公司卢克石油(Lukoil)的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瓦吉特·阿列克佩罗夫(Vagit Alekperov)深谙低调的道理。不管俄罗斯政坛如何变天,他始终坚守3条“生存”法则:热爱祖国、听话守纪、低调内敛。
1950年9月1日,阿列克佩罗夫出生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父亲是一名穆斯林,母亲信奉东正教。阿列克佩罗夫还是孩童时,他的父亲将生命奉献给了工作了一辈子的油田,这成为激励他奋发图强的动力,并最终促使他“子承父业”,进入石油这个让他既爱又恨的领域。
18岁那年,阿列克佩罗夫谋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以学生的身份进入里海地区钻井运营公司Kaspmorneft实习。1974年,他从阿塞拜疆石油化工学院毕业,成为Kaspmorneft的正式员工。
1979年,阿列克佩罗夫从普通工程师升为Kaspmorneft的生产部门负责人,他被迫调往极端条件下的石油平台工作。
阿列克佩罗夫曾回忆称,初出茅庐的日子,他也曾和死神擦身而过。在一个刮着暴风雨的日子里,海上钻机发生爆炸,他被震到了里海里,凭着出色的游泳技术捡回了一条命。
随后,阿列克佩罗夫搬到了西西伯利亚,在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Surgutneftegas)工作了6年,逐渐树立起在石油行业的威信。1985年,阿列克佩罗夫进入俄罗斯巴什石油公司(Bashneft),成为该公司副经理;两年后,他跳槽去了Kogalymneftegaz,被聘为总经理,该公司是组建成卢克石油的3家石油公司之一。
1990年,不满40岁的阿列克佩罗夫被任命为苏联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政府高层。就在他以副部长身份考察完英国石油公司(BP)后,组建“现代化”油企的愿望溜进了阿列克佩罗夫的心里,从此落地生根,再也挥之不去。
趁着苏联解体前的乱局,阿列克佩罗夫终将这一愿望落实,他把苏联的石油资产集中,将Langepasneftegaz、Urayneftegaz 和Kogalymneftegaz 3家公司合并成一家企业,即现在的卢克石油,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掌门人。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接收了一堆半死不活的公司,同时引入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大搞私有化,俄罗斯寡头应运而生。头脑清醒的阿列克佩罗夫并没有被政治权力诱惑,他深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石油工业肯定是政府“盯梢”的焦点,因此选择明哲保身,低调赚钱。
与曾经的强劲对手——前尤科斯石油公司(Yukos)总裁、前俄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相比,阿列克佩罗夫绝对明智且目光长远。在阿列克佩罗夫看来,政府关心的所有领域,“我们都应该完全服从命令”,除了远离政治、积极纳税,还应将国家利益摆在公司事务首位。
霍多尔科夫斯基案让阿列克佩罗夫更加清楚“杀鸡儆猴”背后的真正含义,他的服从思想更是对准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胃口,普京曾明确向寡头们发出警告:“赚钱可以,但不要参政!”
为了保证阿列克佩罗夫家族拥有卢克石油最大股东的位置,阿列克佩罗夫已将自己在公司将近21%的股份赠给了唯一的儿子,附加条件是他的儿子无权出售股份。
熟悉阿列克佩罗夫的人透露,他是个典型的“双面人”,平时说话轻声细语,但谈判桌上却咄咄逼人,阿列克佩罗夫的国际化野心从未停止过。据悉,他的办公室里有两样醒目的东西——一幅几乎占据整面墙的世界地图和一张摆放在办公桌上的普京的照片。
“我希望我的公司能从俄罗斯的油田延伸到美国汽车油箱。”阿列克佩罗夫组建卢克石油时表示,“全球化是公司成功的唯一途径。”在他的管理下,卢克石油目前已是仅次于埃克森美孚,拥有全球第二大原油储量的石油巨头,被媒体评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俄罗斯石油企业。
循规蹈矩的生意人形象,让普京对阿列克佩罗夫十分欣赏,这让阿列克佩罗夫和卢克石油受益匪浅。显然,普京并不希望制造第二个霍多尔科夫斯基,他更需要卢克石油这样的私企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俄罗斯形象。
卢克石油俨然成为普京重塑俄罗斯形象的一个窗口,而阿列克佩罗夫也开始充当俄政府的石油外交“大使”。眼下,阿列克佩罗夫已经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即每每出国谈生意,总是要拜访那个国家的俄罗斯大使。
阿列克佩罗夫充分意识到,在没有“说话”的权利时,只能选择“听话”,他将“听”“说”之间的度把握得相当漂亮,并最终成为那名“有糖吃”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