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

心路10年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1月06日   第 09 版)

  在巡礼中回顾,在追梦中再创辉煌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海装风电公司董事长  杨本新

  海装公司十年发展史印证了“海装人”艰苦创业的顽强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发展轨迹,成长为我国风电整机装备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在中船重工集团的战略引领和有关单位支持下,海装公司确立了“大集团、大产业、大战略、大联动”的发展方略,规划了“南北布局、陆海并举、国内外市场并进”的战略部署,形成了重庆、内蒙古、新疆、江苏、甘肃、云南的6大总装维护基地,年达产风电机组350万千瓦;在中船重工系统内打造了整机装备及配套全产业供应链;与各大电力集团和地方能源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市场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确立了“树一台风机、立一个标杆,建一座风场、成一个示范”的品牌理念,装机遍布国内17个省50余个风电场,美国风场也矗立着“海装造”风机,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60万千瓦。公司不断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起“一个中心、三大板块”的战略框架,奠定了日趋成熟的发展基础和综合实力。

  作为国家科技部唯一授权组建的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的海装公司,凝聚着一支由国家工程院士和业界专家教授组成的风电工程技术研究顶层咨询团队和产品技术研发团队,坚持走出一条“以我为主”的“联合研发—主导设计—传承创新”的道路,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850KW、2MW、2.5MW和5MW系列风电机组。其中2MW双馈型机组已经成为国内主流产品并保持领先的技术优势;5MW海上风电机组获得了国内第一份海上风电机组的认证证书和相关成果鉴定,总体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海装公司作为中船重工集团与重庆市的战略合作载体,助力中船重工集团打造了以海装风电为龙头的风电产业集群,培育了重庆风电产业从“0”到今天“100亿”级规模;公司从创立初期的3人发展到近1400人,经济规模超过了30亿元,成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彰显了企业责任。

  海装公司通过十载不断探索与创新,完成了“稳做局”阶段工作,夯实了“快崛起”发展基础,正朝着“誓做强”的目标而不断前进。我们坚信,在铸就“美丽中国”的征途上,更值得期待的是海装公司下一个崭新的十年。

  

  我与海装共成长

  海装风电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师  韩花丽

  在海装公司不平凡的十年里,从创立之初到寻找发展的方向,以至于在八年前最终选定风电作为主线,奠定了公司进入风电行业的基石。我作为公司第一批从高校招聘的员工,虽无相应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依然受到公司高度重视,全程参与了2MW风电机组的设计工作,在广泛调研国内外风电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军工企业优势,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经验和理念,也饱食了全套设计文件。基于公司所给的平台,在我井底之蛙时,即站在技术的制高点,全揽技术盛况,为获取全局技术思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我带领技术攻关突击小分队,从自主翻译GH Bladed理论手册和用户手册时的迷茫,到对软件内置坐标及算法的充分把握和二次开发;从毫不清楚控制器的编写,到率先使用先进控制技术进行降载的突破,无不包含团队攻守型员工的辛劳。在行业低迷时,团队成员苦练内功率先在国内开展测试的仿真和反求,完成DEWI全套测试数据的仿真及与设计数据的对比,做到对技术负责,对产品负责。公司从2010年自主完成H102-2.0MW机组的研发,到2013年完成H111-2.0MW机组的自主设计及安装调试,不仅引领国内主流,且率先取得H111-2.0MW机组和H151-5.0MW机组的认证证书。

  作为公司一员,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孜孜以求地在为中国风电事业不懈努力着,为有一个美丽“中国梦想”而贡献一份力量。在我们奋斗的年代,我选择了脚踏实地,无论辛苦与否,都终将成为过去。沉淀下的是知识和智慧,获得的是尊重和荣誉。不枉青春年少,因我与海装同行,在适宜我的土壤中成长。十年沉淀,十年磨练,我们一同见证风电变迁。未来的无数个十年,我们必将全力以赴,不断挑战自我,让“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技术”,让我们的风机装备运转在广袤的蓝天白云下。

海装十年:拼搏奋进在追梦的路上
心路10年
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