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业内人士热议中国碳交易市场

中国碳市场建设需吸取欧盟教训

本报记者 张子瑞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12月09日   第 06 版)

  “截至11月底,深圳碳市场总成交量达到14万吨,交易总金额约1000万元人民币。”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12月4日在21世纪低碳中国发展高峰会上透露。

  陈海鸥表示,虽然目前深圳碳市场交易规模很小,但为全国建立碳交易市场起到了“探路”意义。

  据了解,深圳已将635家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中。按计划目标,在2013-2015年,这635家单位获得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2%。

  陈海鸥表示,节能减排的压力并非是碳交易引起的,即使不做碳交易,企业也要面临节能减排的成本。除了通过以往的行政财税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外,碳市场出现后增加了市场的手段,对于企业来说,也增加了一种实现节能减排的方式。她认为,碳交易给了企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低成本的资源优化配置。

  对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设计,陈海鸥表示,虽然和国外的碳市场相比,纳入碳交易体系的范围有不同,分配配额方法也不同,但总体来说,深圳的碳交易体系仍是总量控制下的碳配额交易。

  据了解,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碳交易、碳税及其他形式的交易管制,被管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近年呈大幅增加趋势,2007年全球约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某种形式管制之下,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至67%。

  有专家表示,我国是最大的碳资源拥有国之一,是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最大的碳核证减排量供应国,但由于交易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定价权和主动权,仅是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被动参与者。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要面临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问题。

  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碳市场出现交易低迷的困境,在经济寒流袭击下,配额大量过剩,供过于求,导致交易量稀少。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碳市场要从中吸取教训。如果标准过宽,碳排放权供大于求,企业没有减排压力。如果太紧了,同样会影响二级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而且会导致价格暴涨。适度从紧,才能形成一定的稀缺性,并形成稳定的价格机制。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助理周丞认为,中国的碳排放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先从项目市场发展为商品市场,最后才能成长为金融市场。

  “中国的碳市场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也要进行相关的立法,完善配套措施。国外成熟的碳市场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借鉴经验。”上述业内人士称。

工业绿色转型待提速
资讯
天津市将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关注)
中国碳市场建设需吸取欧盟教训
巡检环保设备确保减排效果(图片新闻)
1.5万亿元建筑节能大市场待掘